曾经听过一个故事,一个大学者经历了病痛,说他在35岁前就把生死想通了。这真是需要非凡的智慧。对常人来说,一生黯淡平凡,偶有光亮,不到时候,难言生死。

1、《苏格拉底的申辩》

苏格拉底的申辩9.1[古希腊] 柏拉图 / 2007 / 华夏出版社重读。旧书,旧事,面对历史,几乎窒息,苏格拉底被审判至死,这段申辩历经千百年,依然动人。未经省察的生活不值得过。何为好的生活呢?苏格拉底说,那些被省察的人,当被指出身上存在着问题时,不仅不肯承认这些问题,还反戈一击说苏格拉底把年轻人教坏了。

苏格拉底被审判,起源于一个年轻人的举报,说他的言论带坏了年轻人。这种举报与告密虽历经千百年,如今并未绝迹,举报自己老师的不是还有么。苏格拉底接受了审判,并为自己申辩。最后的结果,他被投票投死了。

省察别人,更省察自己。善于辩论的苏格拉底,常常将人说得哑口无言,但在这场事关自己生死的一次申辩上,苏格拉底一次次冒犯听众,一次次激怒听众,就是那些可以投票决定他是生还是死的人,而不是循循善诱,更没有说听众喜欢听的话。苏格拉底本可以逃脱这次审判,但他没有。苏格拉底主动选择了,自愿被雅典人用石子投票的方式,民主地将自己投死。

民主给了说话者发言的机会,也给了说话者取悦听众的机会,当然也给了说话者欺骗、忽悠和哄骗听众的机会。大多数人的决定同样可以是针对一个人的暴政。苏格拉底要做的就是找死,然后将他的死变成哲学行为,供后人不断谈论和研读。

2、《暮色将至:伟大作家的最后时刻》

暮色将至8.2[美]凯蒂·洛芙 / 2018 / 中信出版集团

又是一本灰色调的书。

讲的是死亡,大作家的暮色时间, 苏珊·桑塔格、弗洛伊德、厄普代克、狄兰·托马斯和莫里斯·桑达克,面对死亡来时的反应和表现。在死神面前,真的没有区分。

桑塔格像平常人一样怕死,期望活得久一点。写桑塔格的部分,让我想起了桑塔格的儿子写的《死海搏击》,也是写他母亲患病之后的岁月。相比而言,这一本更加冷静,也就更为触目。

弗洛伊德用吗啡结束了生命,狄兰·托马斯死于十八杯鸡尾酒。厄普代克的暮色时分尤其令人感慨。这个几乎痴迷于用性冒险完成自我救赎的小说家,性对他而言是强大的发动机,76岁那年,厄普代克被检查到肺癌晚期。

死亡一直是厄普代克畏惧并试图超越的对象,通过疯狂的性和出轨获得的生命燃烧,来对抗对死亡的恐惧。被死神宣判的厄普代克,终于需要直面死亡了。厄普代克的前妻来病房看他。这个被厄普代克抛弃的第一任妻子,并没有沉湎于对过去配偶的怨恨和自我保护式样的反讽。她觉得没有必要证明厄普代克本质上是一个十恶不赦的混蛋,她对他依然有着一种既现实又温柔的情感。可惜见面期间,两人没能进行最后一次较为深入的谈话。因为厄普代克的现任妻子玛莎在稍远处虎视眈眈。

或许,她想问,离开我,你后悔过么?是的,厄普代克后悔了,不然在他的小说中,第一任妻子都是那么杰出、善良和朴实。即便在《夫妇们》这样看似放荡的小说中,真正具有魅力的不是那些性感风骚的情妇们,而是丈夫们对第一任妻子的看似神秘的爱。对此,厄普代克深有体会。但是如果重新再来一次,厄普代克依旧会做出同样的选择,离开前妻,保持怀念。

真正等死神来到了厄普代克的面前,所有曾经的恐惧和焦虑,以及为了逃避焦虑而进行的身体冒险和欲望释放,都变得不再有意义起来。对厄普代克来说,写作是慰藉、逃避和庇护所。死神来到了面前,躲无可躲,逃无可逃,庇无可庇,写作变得更为纯粹了。据说去世前,厄普代克的诗更好 了。

活着固然可喜/但是不活——被拖下来,依然 / 向太阳伸展——/ 也是可喜的。

3、《死亡滑过指尖》

死亡滑过指尖7.2维克多•布朗伯特 / 2017 / 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豆瓣显示,这是一本评价人数不足的书。

即便谈不上是杰作,也不至于如此惨淡,无人光顾。连个打分人数都不够,真是遗憾。评论家程德培先生有一次提起这本书,说写得有意思。于是按图索骥,我买了来读。

这本书讨论了大师笔下的生命哲学,当死亡滑过大师们的笔尖,托尔斯泰、托马斯·曼、卡夫卡、伍尔夫、加缪、库切怎么写的死亡呢?这是理想的阅读方法。维克多示范的就是一种将生活与阅读结合起来的方式,并从中感受到沉重的乐趣。死亡,无论怎么修饰,都不轻松。

加缪是我们熟悉的。在《局外人》,第一句话就是“今天,我妈妈死了。”在《西西弗神话》里,自杀问题引起了加缪的兴趣。他说,没有自杀是精心谋划的,更大的可能是偶然性,比如早上没给自杀者好脸色的同事,或者用什么方式刺激了他的什么人。死亡在加缪的陛下时常得见。

加缪在《鼠疫》中说:“我想我到死都不会爱上这个让儿童遭罪的世界”。死亡成为令人缠斗的阴影。

4、《取瑟而歌》

取瑟而歌8.8张定浩 / 2018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也是意外。张定浩在这本书谈论的诗人,都过世了,有林徽因、穆旦、顾城、海子和马雁五位诗人。取瑟而歌四个字来自论语,意为不言之教,表达一种象征,信任,并共同参与。

如何理解新诗,成为问题,不是因为新诗多好,或者多糟,而是在面对一首诗,要达成一致的意见相当困难。张定浩说诗歌是可以解释的,这当然对。如今的问题恐怕更多的在于,可以被解释,值得被解释的新诗,已经模糊了界限。

作者通过这五个诗人,在阐明一个道理:“这首诗正在向我们发出邀请,邀请我们我们动用自己全部的感受力和分析力进入它,体验它,探索它,被它充满,并许诺,我们必将有所收获,这收获不是知识上的,而是心智和经验上的,像经受了一场爱情或奇异的风暴,我们的生命得以更新。”

这段话的好在于,他坚信有好诗的存在,坏的诗歌根本不能称为诗。感受一首好诗,就像经受了一场爱情。注意,是经受两个字。不是经历,也不是感受,而是经历并承受,包括爱的喜欢,也包括爱的痛苦和无望。至于我们的生命能否得以更新,因人而异。

张定浩示范了一种理解新诗的方法。他也承认,顾城的两千多首诗,大部分是不重要的,无需仔细钻研。余下的一部分,又是极其重要的,重要性在于顾城用语言完成了其对时间的克服。

张定浩写马雁的诗歌,首先从马雁的一张半身像写起,那年马雁25岁,忧寂,严肃,庄重,如此年轻。这样的写法,像是阅读一张照片开始,从理解一张照片开始,进而从被定格的诗人一瞬间,进入许多个瞬间。遗憾的是,这张画像没有在书里出现,如果看到了,也许可以更加贴近地理解这种写法。

5、《科恰里特山下》

科恰里特山下8.3董夏青青 / 2018 / 中信出版集团小说中有个死亡场景,一直记得。边疆军人戍边,一队战友骑马过冰河,突然冰面破裂,出现一个窟窿,一个战士掉进了冰洞,瞬间被湍急的河水带走。冰面透亮,战友眼看着冰下的脑袋,随着水流往前冲。战友一路去追,根本来不及再去敲破冰面,也不敢敲。一个战友就这样在面前消失。

这是青年小说家董夏青青的小说集,都是短篇,玲珑剔透,善于创造叙述者。一个小说家的技术好不好,有没有小说意识,就看她能不能创造合格的叙述者,也就是讲故事的那个人。叙述者成立,故事也就成立了,小说人物也就成立了。董夏青青的叙述者有男性,也有女性,将他者与自我经验融合起来真不错,某些时候我都忘了,这是个女小说家,写的是军旅生活。

好的小说家有能力带着我们,穿过生活的迷雾,去看清常人看不见的东西。同样,我们之所以爱读小说,正是因为在阅读中,我们得以过了一遍与我形式不同,但本质上趋于普遍的生活。简言之,就像罗曼·罗兰所言,看清楚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它。

除了热爱,你别无选择。有能力看清生活真相的人,还得有能力不让自己坠落。现实生活中,有人在热切地生活,经历痛的煎熬,焦灼的等待,也经历漫长的告别,以及破败的压抑。而大多数人,是在表演生活,或者被生活,被安排,继而表演生活,像一个演员。

6、《母狮的忏悔》

母狮的忏悔8.0[莫桑比克] 米亚·科托 / 2018 / 中信出版集团还是一本死亡之书。以为要看蛮久,没想到很快。一个非洲村子里,连续有二十多个女人被狮子吃掉了。发生了什么?找来的猎人准备猎杀狮子,最终发现真正的凶手,是落后的父权制。

我犯了两重罪:一是生于此地,二是生而为人。一个无法生育的女人还不如一件东西。她不存在。男人在家里,所有的事情都由女人承担,一个又一个女人独自在外干活,葬身狮子,即便猎人杀死狮子,也改变不了根本状况。莫桑比克的小说家米亚·科托写出了女性所处环境的某种极恶的状态。当一个母亲诉说自己的两种罪时,所提起的不止是现实生活,还有被遮蔽的暗中的人们。

女性的生存状态,从来就是大问题,即便我们想提起母系氏族的缘起,提起母亲的伟大,依然改变不了女性社会地位的某种窘迫。现代性在与民族性的缠斗中,常常败北。就像那些流产的、溺死的、遗弃的女孩,今天依然在不断发生。

女性问题从来就不止是文学问题。民族性的内容,比如阿拉伯、非洲提供的现实和生活, 为世界文学输送了很多异质性的非理性的内容,当现代文明与古老的制度、人性乃至宗教起了冲突,文学就开始了。

7、《岁月神偷》

因为编一个集子,重新找出这本书来看了。

作者叫罗启锐,和电影《岁月神偷》的导演是一个人。 上世纪五十年代生人,香港电影界大名鼎鼎的全能才子,能编能导,得过金马奖最佳导演,揽过金像奖最佳编剧。与妻子张婉婷更是珠联璧合,《岁月神偷》就是夫妇二人完美合作的杰作。

电影里的细节,来自记忆。比如将英国国旗扯改成窗帘布,小男孩顶着玻璃鱼缸疯跑,大哥小弟间的感情,以及电影中充满人情味的场面:傍晚时分,一条街巷摆满了饭桌,各家边吃饭边聊天,柴米油盐什么的,小孩子像鱼一样蹿到邻居家的饭桌上,女主人把自家的好菜分给其他人家,场面杂乱又温馨,犹如大家庭般其乐融融。灵感就在这本随笔集《岁月神偷》。

书中藏着一些妙句,罗启锐说剧本创作不过几类:一个失败者怎样成功,一个成功者怎样失败,还有一个,就是失败者怎样更失败。还说贫穷本身是最大的罪恶,它使人无可避免地、或多或少地卑鄙龌龊。罗启锐希望,每一个人都有充足的财富,当决定生活方式和志愿取向时,不需要考虑钱。

记忆,是写作的基础,也是做艺术的基础,但有记忆并不见得能有前途。总看见一些如何考写作生活的帖子,其实我想说,靠写作即便实现了生活,并不见得写的东西有价值。或许,从赚钱的角度来说,与规规矩矩上班,挣的都是辛苦钱,很苦的辛苦钱。

8、《一念:蔡明亮谈电影》

一念:蔡明亮谈电影8.0蔡明亮 / 2018 / 雅众文化/新星出版社还好,这本书和死亡没什么关系。

电影艺术面临的困境和小说一样。小说被故事几乎压垮了。电影被剧情绑架了。当一个故事被不断强调和重复,电影的美学和神秘就消失了,制作工艺和视频近乎等同。

这本书有264页,看前面64页就够了。作为一本谈论电影的册子,在前64页中我看到喜欢的东西,其余感觉寥寥。前64页,有一个概念和描述,我竟然那么喜欢。这个描述就是发光体。

蔡明亮说,有的演员,他不用演,他就是一个发光体。不管他长得好看,还是不好看,年老还是年轻,只要他一到现场,在镜头面前,就蓬荜生辉,就很好看,这不仅演技的问题。这是老天爷赏饭吃。蔡明亮举了一个例子,法国女演员让娜·莫罗,八十多岁了, 她不逃避她的人生,她老了就老了,面对镜头,有时候很残忍,但让人尊敬,让人忍不住鼓掌。

一个发光体,就是不逃避他的人生,老了就老了,无论何时,都好看,这是老天爷赏饭吃。就像有些人就适合写作,有些人适合画画,有些适合音乐。天赋不是拿来炫耀的,正好相反,天赋是拿来浪费的。能够诚恳面对老去的女演员,本身就足够强大。

9、《了不起的盖茨比》

了不起的盖茨比8.5[美]菲茨杰拉德 / 2009 / 上海译文出版社也是重读,看了一遍小李子的同名电影后,找出电子版再读了一遍,因为之前读过,倒也很快就翻完了。重读有时候会得到多余的感想,比如菲茨杰拉德的价值,在《天才的编辑》一书中,海明威常常嘲笑这个好朋友,虽然他还是菲茨杰拉德引荐给珀金斯的。

爱需要仪式么?需要在大庭广众下说出口?仪式恰如一种公证,天真的盖茨比需要这种公证,尤其是当他从一个穷小子到腰缠万贯之后。

推荐文章

看词根巧记单词:ab词根

ab——乘出租马车返回实验室,出了事故,轻轻擦伤了手,...

中考语文知识点:关于感恩父母的名言名句

 新一轮中考复习备考周期正式开始,贤知助手为...

评论区(暂无评论)

我要评论

昵称
邮箱
网址
0/200
没有评论
可按 ESC 键退出搜索

0 篇文章已搜寻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