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一中高一地理第一学期期中试卷及答案

2022年12月26日 13:57 • 高中地理

导读:进入高中学习后,同学们要多练题,自我检验还有哪些不足。测试题除了能让你查漏补缺,在一定程度上也预测了未来考题。学习和练习中你可能会发现有很大一部分试题是以前考过的原题或者原题的变形,或者在原题基础上的衍生。多做测试题,才能在考场上从容不迫,做完要参照答案,及时总结。下面,贤知助手小编为大家提供2017年一中高一地理第一学期期中试卷及答案,供大家参考。

cover

高一地理必修二经济区域重难点解析

2022年12月26日 13:57 • 高中地理

  导语:经济地理特征”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处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其他地理指标。所谓“经济地理特征”,就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状况、主要物产,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的特点及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状况等等。那么,如何去归纳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特征呢?通常,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进行回答。  一、经济体系的性质如我国是社会主义经济;日本、西德、美国等是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经济;非洲的一些国家,如埃及、坦桑尼亚等国则是发展中的民族经济。  二、工业地理这里主要包括工业生产水平、内部结构、主要工业部门,供、产、销的关系,工业布局、发展趋势等等。例如日本,工业现代化水平高,技术力量强,生产设备好。但国内矿产资源极度贫乏,对外依赖性很大,是世界最大的原料进口国。钢铁、机械、电子、化学、纺织为其主要工业部门。工业集中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狭小地区。东京、大阪、名古屋、九州北部为四大工业区。  又如西德。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绝对优势。工业的部门结构以重工业为主体,重工业产值约占工业总产值的70%。工业部门也比较齐全,钢铁,机械、汽车、电器、化学、精密仪器和光学仪器工业在世界上都占有重要地位。但工业原料除煤炭和钾盐外,皆不能自给,对外有一定的依赖性。莱茵河右岸的鲁尔区,是西德以煤炭、冶金为主的最重要工业区;位于西部边境的萨尔区,利用当地的煤和进口的铁,发展了钢铁、机械制造等工业。  三、农业地理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农业地理,是指耕作业、林业、牧业和水产业;狭义的农业则单指耕作业。农业地理的内容包括农业生产水平、经营方式(耕作业、畜牧业、渔业中以哪一种为主。是集约农业还是粗放农业)、耕作制度(一年几熟)、地区分布上有何差异,主要农作物有哪些,等等。例如,我国东部季风区的农业特征:本区是我国最重要的农业区。全国的人口和耕地,全国的商品粮基地,主要棉区以及各种纤维、油料、糖料、饮料等作物,淡水渔业、家畜、家禽等重要生产基地,大部分都分布在本区。  又如西德的农业生产,实现了机械化和电气化。畜牧业在农业中占重要地位。北部平原发展了乳肉畜牧业,并种植麦类、马铃薯、甜菜等。中部高原山地发展了乳牛业。南部的河谷种植葡萄和其他水果。  四、交通运输及其他这里主要指公路、铁路线,内河航运与海上航线,主要交通枢纽和港口,海陆交通联运,货物流向等方面,有些还可考虑它的名胜古迹及历史纪念地。  例如法国的巴黎,位于巴黎盆地中部,跨塞纳河两岸,河上有大桥沟通。水上运输方便。市内有多条铁路和运河通往全国各地。那里集中了全国主要工业部门,工业产值约占全国四分之一。巴黎又是一个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城市,一八七一年建立过世界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巴黎公社;市中心区还有举世闻名的埃菲尔铁塔。  五、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包括土地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矿物资源、生物资源和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状况、是否合理等等。  例如苏联。森林、矿物和土地资源都很丰富。西伯利亚的大部分和东欧平原的北部,广布着针叶林。它的煤、铁、石油、天然气、锰、铜、铅、锌的探明储量,均居世界前列。东欧及西西伯利亚地区平原辽阔,有利开发。境内大河不少,为水运、水利、水力、航运、灌溉提供了有利条件。

cover

高一地理必修二水体运动重难点解析

2022年12月26日 13:57 • 高中地理

导读:水体 ,水的集合体。根据《中国大百科全书》所述,水体是江、河、湖、海、地下水、冰川等的总称。是被水覆盖地段的自然综合体。它不仅包括水,还包括水中溶解物质、悬浮物、底泥、水生生物等。是地表水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相对稳定的陆地为边界的天然水域,包括江、河、湖、海、冰川、积雪、水库、池塘等,也包括地下水和大气中的水汽。  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  陆地水体类型  分类备注  空间分布地表水:河水、湖沼水、冰川水等地下水:潜水、承压水(图4.21要会判断)  冰川是地球上淡水主体,分布于两极与高山地区,直接利用少;地下水是淡水第二主体,但主要为深层地下水,开发难度较大;动态水是人们开发利用的重点,其中以河流水最为重要  水循环周期静态水:冰川水、内陆湖泊、深层地下水等动态水:地表水、浅层地下水  利用程度易利用: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其它  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以河流为例)  其中大气降水是陆地水最主要的补给  注:课本P103的两幅图要会判别各是哪种补给。  补给类型汛期时间影响因素在我国的分布  雨水雨季(我国为夏秋)雨量东部季风区  冰川融水夏季气温(冬季断流)西北地区  河、湖、地下水间有水源互补关系(决定于水位是否更高);自然界水资源不断运动更新和相互循环转化湖泊水和水库可调节河流径流季节和年际变化(如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鄱阳湖和洞庭湖)  海水温度和盐度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海水温度的分布规律:  A北半球海洋热量收支随纬度的变化——P70图3-3  (图中热量收支因素、盈余区和亏损区所分布的温度带、由盈转亏点所在纬度)  B表层海温的纬度分布——P71图3-5  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原因在于热量收支随纬度的变化结果)  C垂直海温的变化——P70图3-4  随深度增加而递减(注意图中曲线变化趋势);1000米以下深层海水保持低温状态  海水盐度  A海水中盐类物质的质量分数;世界大洋平均盐度为3.5%  B表层盐度的纬度分布规律——P71图3-5  由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向两侧高低纬度减少  原因:赤道略低——赤道多雨,降水多于蒸发;  副热带最高——副高控制,蒸发大大多于降水  向高纬减小——温度降低,蒸发弱,降水多于蒸发  C影响盐度的因素  降水与蒸发的对比:外海与大洋;从低纬向高纬盐度高低的主要因素  淡水注入:近岸(河口)  D红海盐度最高——副热带;淡水注入少  波罗的海盐度最低——大量淡水注入;降水多于蒸发;  长江口海域盐度夏低冬高——夏季是长江汛期  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  主要有波浪、潮汐、洋流三种  波浪:风浪、海啸等  潮汐:日月引力下海水周期性涨落现象  洋流:流向常年较稳定、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洋流的成因和地理意义  洋流成因  A大气运动和近地面风带——主要动力;  如风海流:  信风形成的南北赤道暖流;西风漂流;北印度洋季风环流冬逆夏顺  B海水密度不均——局部海域洋流的原因  如密度流:地中海和大西洋之间的表层洋流  C补偿作用  如补偿流:秘鲁渔场的上升流  洋流的地理意义  A污染物的自净与扩散  B高低纬度之间热量输送与交换,调节全球的热量分布  纵向的寒流降温减湿;暖流增温增湿(要会根据海水等温线判断寒暖流—例P90图3-33)  (如北大西洋暖流对西欧海洋性气候的影响;  澳大利亚西海岸和秘鲁太平洋沿岸荒漠成因)  C形成大渔场  寒暖流交汇:如纽芬兰渔场和日本的北海道渔场(千岛寒流和日本暖流交汇)  上升流:秘鲁渔场  D航海  海洋的主要环境问题以及保护海洋环境的主要措施  主要环境问题表现来源保护海洋环境的主要措施  海洋污染主要来源为工业排污污染物如重金属、农药、石油石油污染:主要来源为沿海工业生产和海运船;目前治污重点在于石油泄漏

cover

高一地理必修一地球重难点解析

2022年12月26日 13:57 • 高中地理

导读:地球(Earth)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次序排为第三颗,也是太阳系中直径、质量和密度最大的类地行星,距离太阳1.5亿公里。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同时围绕太阳公转。现有40~46亿岁,它有一个天然卫星——月球,二者组成一个天体系统——地月系统。46亿年以前起源于原始太阳星云。地球内部有核、幔、壳结构,地球外部有水圈、大气圈以及磁场。地球是目前宇宙中已知存在生命的唯一的天体,是包括人类在内上百万种生物的家园。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天体:天体是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星光闪烁--恒星;恒星卫士--行星;行星卫士--卫星;轮廓模糊--星云;一闪即逝--流星;拖着长尾--彗星;气体和尘埃  天体系统:运动着的天体与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而形成的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  天体系统的层次:  最高一级天体系统:总星系;最低一级天体系统:地月系。  宇宙包括总星系和人类未探测区域。  光年:计算天体间距离的单位。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运动特征:同向、共面、近圆  结构特征:质量、体积、距离  局太阳由近到远:水金地火木土天海冥;小行星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金星距地球最近。  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冥

cover

高一地理必修一地域联系重难点解析

2022年12月26日 13:57 • 高中地理

导读:地域联系是在人类社会的各种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主要方式有交通运输、通信、商业贸易等。在人类社会的各种活动中,地域联系是不可缺少的。地域联系对发挥各区域比较优势、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各方面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地域联系的 主要方式有交通运输、通信、商业贸易等  交通运输  方式优点缺点备注  铁路运量大、速度快、运费低、连续性好占地多、造价高、短途运输成本高当代最重要的运输方式之一  公路机动灵活、周转速度快、装卸方便、适应性强运量小、耗能多、成本高、运费较贵发展最快、应用最广、地位日趋重要  水路运量大、投资少、成本低速度慢、灵活性和连续性差,受水文和气象条件影响大历史最悠久  航空速度快、运输效率高运量小、能耗大、运费高、设备投资大、技术要求严格最快捷的现代化运输方式  管道连续性强、损耗小、安全方便、运量很大铺设专门管道,设备投资大,灵活性差运具与线路合二为一  邮电通信——联络和协调社会的作用;社会的“神经系统”  邮政通信—  利用交通运输工具传递信函包裹;有点多、线长、面广的特点  政网络是由邮局和邮路(交通运输线路)组成的邮件传递系统  易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  电信通信—  利用有线电、无线电、光来传递符号、文字、图象、语言  电信网络是由终端设备、传输设备、交换设备组成的信息传递系统  受到地形的影响  商业——专门从事商品收购、销售、调运和储存的行业;广义商业包括服务业  金融——货币作为媒介的商品交换,进行资金借贷、有价证券交易等活动  交通运输线、点的区位选择及其网的形成和发展  交通运输线的区位选择  A铁路线:  以京九线为例——合理布局交通网、促进沿线经济发展、有先进的科技作保证  在现代铁路建设中,经济社会因素已超过自然因素而成为决定性因素  B公路线:要充分利用有利的自然条件,避开地形、地质、水文条件复杂的地段  国道——国家干线公路,路线基本方向以直达运输为主,并适当照顾沿线重要经济点,尽量缩短线路长度来省时  省道等地方性公路——以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和居民需要为主,可通过当地居民点、车站等  平原——少占好地,处理好与农田水利设施的关系和与城镇发展的关系  山区——陡坡上“之”型弯曲、谷中道路避开陡坡等  C航道  交通运输点的区位选择——以上海为例  自然区位因素:位置、地形、水文、气候等  社会经济因素:腹地、城市等

cover

高一地理必修一地质运动重难点解析

2022年12月26日 13:57 • 高中地理

导读:地壳及组成物质岩石相对某一参照物发生的位置变化叫做地壳运动。固体地球坚硬的外层叫做地壳,地壳是由火山岩、沉积岩、变质岩和陨石等组成的。地壳及组成物质岩石形成过程中发生的位置变化以及风化作用对地壳及岩石的剥蚀、搬运等作用都属于地壳运动。地壳及组成物质岩石的变形及海拔高度的变化是由地壳运动作用形成的。构造运动的起源主要有地球收缩说、膨胀说、脉动说等等。  主要造岩矿物和三大类岩石  化学元素——矿物——矿产  造岩矿物——岩石  主要的造岩矿物:石英、云母、长石、方解石等  按成因分为三大类岩石:  岩浆岩:  分为侵入岩(如花岗岩——长石、石英、云母组成)和喷出岩(如玄武岩)  花岗岩是优良的建材和装饰材料  沉积岩:由外力作用形成;如石灰岩;形成岩层(其中往往有化石)  石灰岩是烧石灰和制水泥的重要原料  变质岩:如大理岩(主要由方解石组成,是优良的建材和装饰材料)  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以及板块运动对地表的影响  内容:  地球岩石圈由一些断裂构造(如海岭、海沟等)分成6大板块P97图4-11  板块不断运动,板块内部较稳定;  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带)  板块运动对地表的影响——形成海陆分布、陆地地貌格局  板块张裂边界(生长界):形成裂谷与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  板块挤压边界(消亡界):常形成山脉  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挤压——海沟;岛弧、海岸山脉  陆陆板块挤压——巨大山脉,如喜马拉雅山脉是亚欧板块与印度  洋板块挤压形成  地壳物质循环的组成、过程及其对地表的影响  (1)地壳物质循环——自然界四大循环之一(其余为大气环流、水循环、生物循环)  其组成和过程图示:  外力作用(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沉积岩岩浆岩(喷出岩和侵入岩)  变质岩岩浆  熔化  (2)地壳物质循环对地表的影响  概括:  内外力不断相互作用,地内与地外的能量转化和物质交换,特别是由大气、水、生物界直接参与并起重要作用的地表物质循环,对地表形态有深刻影响,地表岩石的形成、地貌的变化、土壤层的发育与此密切相关。  具体表现:  地质作用:引起地壳及其表面形态变化的作用(长期来看以内力为主)  地质作用分类主要来源作用结果主要表现形式其它  内力作用地球内能使地表高低不平地震、火山地壳运动(水平运动为主和垂直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外力作用太阳辐射使地表趋于平坦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其中风力和流水的作用图要求会识别:P99—P100图)  水蚀地貌(水流使沟谷加宽加深;瀑布、峡谷、黄土高原表面沟壑纵横)水积地貌(山麓冲积扇、河流中下游冲积平原及河口三角洲)风蚀地貌(风蚀沟谷、风蚀蘑菇、戈壁)风积地貌(沙丘、黄土高原)  其中地壳运动的结果——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基本形态地貌表现与人类生产关系  褶皱背斜、向斜(要求会依据倾斜形态判断)背斜成山;向斜成谷地形倒置及成因: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背斜顶部:油、气背斜适合修地下隧道向斜槽部:水  断层沿断裂面两侧岩块错位东非大裂谷、华山北坡大断崖;上升岩块:华山、庐山、泰山下降岩块:渭河平原、汾河谷地工程建设遇断层加固或避开。

cover

郴州市一中高一地理期中试卷及答案

2022年12月26日 13:57 • 高中地理

导读:进入高中学习后,同学们要多练题,自我检验还有哪些不足。测试题除了能让你查漏补缺,在一定程度上也预测了未来考题。学习和练习中你可能会发现有很大一部分试题是以前考过的原题或者原题的变形,或者在原题基础上的衍生。多做测试题,才能在考场上从容不迫,做完要参照答案,及时总结。下面,贤知助手小编为大家提供2018年郴州市一中高一地理期中试卷及答案,供大家参考。

cover

高一地理知识点:地表形态的塑造

2022年12月26日 13:57 • 高中地理

  导读:地表形态是指地球表面的起伏状态,又称地形或地貌,是我们可以直接感受到的地球表面特征。内力和外力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力,两者都属于自然作用。地表形态与人类生活、生产关系非常密切。贤知助手整理了高一地理中关于《地表形态的塑造》部分的知识点,供同学们参考学习。  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1)内力作用 能量来自地球内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内力作用主要表现形式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结果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地壳运动的基本形式及其对地貌的影响 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水平运动,形成褶皱山系,如裂谷和海洋(东非大裂谷,大西洋的形成) 垂直运动,引起地表高低不平和海陆变迁  (2)外力作用 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 外力作用对地表的塑造主要有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四种方式,结果使地表趋向平坦。  (3)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岩浆→岩浆岩:在岩浆活动过程中伴随侵入作用和喷出作用,岩浆冷却凝固而形成 已经形成的岩石→沉积岩:在地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后,经固结成岩作用形成 已经形成的岩石→变质岩:经变质作用形成 已经形成的岩石→岩浆:在地壳深处或地壳以下(地幔深处)被 高温熔化 成为新的岩浆。  2.山地的形成  (1)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  a)褶皱山 褶皱:岩层的一系列波状弯曲。形成的原因:地壳运动、内力作用。 背斜,一般是岩层向上拱起,成为山岭,不少背斜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 向斜,一般是岩层向下弯曲,成为谷地,不少向斜受挤压不易被侵蚀成为山岭  b)断块山 断层:岩层断裂后发生明显位移,形成的原因:地壳运动,压力、张力作用。 上升岩体形成地垒,如我国的华山、庐山、泰山。下降岩体形成地堑,如我国的渭河谷地、吐鲁番盆地 。 断层处往往形成沟谷、河流,原因断层处岩石破碎,易受侵蚀作用。  c)火山 岩浆沿地壳的线状裂隙流出,形成熔岩高原;岩浆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形成火山。  (2)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修建成本高,工程难度大。  a)运输线路结构:以公路为主,铁路为辅。  b)线路分布格局: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  c)线路延伸方向:迂回前进,线路弯曲程度和总长度一般大于相应的平原和丘陵地区。  3.河流地貌的发育  (1)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  a)河流侵蚀地貌:溯源侵蚀,下蚀,侧蚀。(以河谷为例)  b)河流堆积地貌:洪积—冲积平原(山前),河漫滩平原(中下游),三角洲(河口)。(以冲积平原为例)  (2)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河流的冲积平原为聚落分布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a)充足的生产、生活用水b)便捷的对外联系和运输 c)因地势低平,土壤肥沃,利于耕作,提供了丰富的农副产品。

可按 ESC 键退出搜索

0 篇文章已搜寻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