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文知识点——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邹忌修八尺有余修:长,这里指身高 (2)而形貌昳丽 昳丽:光艳美丽 (3)窥镜,谓其妻曰 窥镜:照镜子 (4)徐公何能及君也 何:疑问代词,怎么 (5)皆以美于徐公 以:认为 (6)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莫:没有谁 (7)能面刺寡人之过 面刺:当面指责 (8)能谤讥于市朝 谤:公开指责别人的过错 (9)时时而间进 时时:常常,不时 间:间或、偶然 (10)期年之后 期年:满一年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对他的妻子说:“我与城北徐公相比,哪一个美?”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我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妾认为我美,是害怕我;客人认为我美,是想有求于我。 (3)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由此看来,大王您所受的蒙蔽很深啦。 (4)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命令刚下达,群臣都来进谏,门前、院内像集市一样。 3.(2019?十堰)你从邹忌进谏、齐威王纳谏中分别得到什么启示? ①邹忌善于进谏,给我的启示是:在生活中,在与人的交往中,在提意见时,我们要讲究说话的技巧,要看对象,注意场合,要得体,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对方心悦诚服。 ②威王纳谏给我的启示: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有利于自己的成长,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要胸怀宽广。
?基本知识掌握1.选自《战国策·齐策》。《战国策》西汉刘向编订,分国记事,共十二策,三十三篇。它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着重记录了谋臣的策略和言论。具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2.本文通过邹忌委婉规劝齐威王,使齐国兴利除弊的故事,说明了广开言路的重要性。? 文言词语积累(一) 常规词语【讽】讽谏,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修】长,这里指身高。【形貌】形体与容貌。【昳(yì)丽】光艳美丽。【服】穿戴。【窥】对着某物看。【谓……曰】对……说。【及】比得上。【自信】相信自己。【复】再,又。【旦日(明日)】第二天。【不若】不如。若,如同,像。【私】偏爱。【诚】的确,确实。【宫妇】宫里的妃子。【左右】指国君的近臣。【四境】四方边境、国界。指全国。【蔽】受蒙蔽。这里指因受蒙蔽而不明。【受】授予,付给。【面刺】当面指责。刺,指责,讥刺。【过】过失,过错。【谤讥】这里有“议论”的意思。谤,公开指责别人的过错。讥,谏。【市朝】公共场合。【初】刚。【时时】不时。【间(jiàn)】间或,偶然。【期(jī)年】满一年。期,一周年,一整月。(二) 词类活用【美】以……为美。【闻】使……听到。(三) 一词多义【朝】①cháo 朝廷;②cháo 朝见。③zhāo 早晨。【孰】①谁,哪个。②仔细,周详。【美】①漂亮,好看。②以……为美。【于】①在。②到。③对,对于。④比。(四) 成语【门庭若市】门前和院子里如同集市。本指进谏者多。后用来形容来客众多,非常热闹。? 探究运用1. 邹忌是由一件家庭琐事联想到国家政事的,这件琐事是什么?邹忌向其妻、妾、客询问他与徐公谁美。2.由于感情的不同及身份的差异,其妻、妾、客回答问题的时候语气有什么差别?从原文找出例句说明其感情色彩。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带有偏爱的口气,赞美的口气毋庸置疑;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因她地位低微,有畏怯、顺从心理,带讨好意味;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是应酬、逢迎,口气有点平淡、略带客气。3. 面对妻、妾、客或真或假的赞美,邹忌的态度如何?面对赞美,邹忌并未得意忘形。“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可见邹忌很有自知之明。4. 从全文来来看,邹忌从妻、妾、客对自己的赞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身居高位者不易听到客观真实的话,容易受到蒙蔽。5. 邹忌是如何“讽”齐王的?邹忌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劝谏齐王,以“闺房小事”(家事)谈自己的体会,然后以类比(或比喻)说理的方式委婉劝谏(国事),使齐王认识到自己受蒙蔽,认识到广开言路的重要性,从而兴利除弊。6. 齐王设上、中、下三等奖赏的区别在哪里?为进谏者颁奖意味着什么?齐王设上、中、下三等奖赏的区别是:批评者勇气的大小。为进谏者颁奖意味着齐王有改正缺点的勇气,有振兴国家的决心。7. 讽谏的效果如何?这部分文字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齐王接受谏言,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纳谏。始而“门庭若市”,继而“时时而间进”,最后“无可进者”,终于“战胜于朝廷”。是按照由国内到国外的顺序写的。8.文中依次叙述“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进谏的人数,这是为什么?说明齐王纳谏的效果越来越明显,齐国的政治日益清明。9.从文中可以看出邹忌和齐王各是什么样的人?邹忌:①不偏听偏信,有自知之明。②聪慧明智,善于劝谏。③一代良臣,忠君爱国。齐王:善于纳谏,行动果断,胸怀大度,是一位明君。10.从本文中,你受到什么有益的启发?① 对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不能偏听偏信,应善于思考,辨为去妄。② 只有善于反思,才能正确认识自己。③ 掌握劝说(批评)的艺术性,是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④ 小事、大事道理是相通的,要善于“以小见大”,从小事情中悟出大道理。⑤ 领导者要胸怀大度,善于听取反面意见或建议,以利大局发展。⑥ 批评的艺术在于讲究方法,要委婉,既要尊重对方,又要尽情尽理,使对方受到启发,明白道理。11.邹忌在劝说齐王纳谏时运用了什么方法?有怎样的好处?运用比喻说理和类比说理的方法,以家事比国事,贴切、合理、易懂、说服力强。? 参考译文邹忌身高八尺多,体形容貌美丽。有一天早上,他穿好衣服,戴上帽子,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跟城北的徐公谁漂亮?”他的妻子说:“您漂亮极了,徐公哪里比得上你呀!”原来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自己信不过,就又问他的妾说:“我跟徐公谁漂亮?”妾说:“徐公哪里比得上您呢!”第二天,有位客人从外边来,邹忌跟他坐着聊天,问他道:“我和徐公谁漂亮?”客人说:“徐公不如你漂亮啊。”又过了一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看他,自己认为不如他漂亮;再照着镜子看自己,更觉得相差太远。晚上躺在床上反复考虑这件事,终于明白了:“我的妻子赞美我,是因为偏爱我;妾赞美我,是因为害怕我;客人赞美我,是想要向我求点什么。”于是,邹忌上朝延去见威王,说:“我确实知道我不如徐公漂亮。可是,的我妻子偏爱我,我的妾怕我,我的客人有事想求我,都说我比徐公漂亮。如今齐国的国土方圆一千多里,城池有一百二十座,王后、王妃和左右的待从没有不偏爱大王的,朝廷上的臣子没有不害怕大王的,全国的人没有不想求得大王的(恩遇)的:由此看来,您受的蒙蔽一定非常厉害的。”威王说:“好!”于是就下了一道命令:“各级大小官员和老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得头等奖赏;书面规劝我的,得二等奖赏;能够在公共场所评论(我的过错)让我听到的,得三等奖赏。”命令刚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言规劝,官门口和院子里象个闹市;几个月后,偶而才有人进言规劝;一年以后,有人即使想规劝,也没有什么说的了。燕国、赵国、韩国、魏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来朝拜。这就是人们说的“在朝延上征服了别国。”
(一)柳子厚墓志铭(节选)韩愈其召至京师而复为刺史也,中山刘梦得禹锡亦在遣中,当诣播州①。子厚泣曰:“播州非人所居,而梦得亲在堂②,吾不忍梦得之穷,无辞以白③其大人;且万无母子俱往理。”请于朝,将拜疏④,愿以柳易播,虽重得罪,死不恨。遇有以梦得事白上者⑤,梦得于是改刺连州⑥。【注释】①播州:唐代州名,在今贵州遵义一带。②亲在堂:指父母健在。③白:禀告。④拜疏:向朝廷奏疏。疏,奏疏,向皇帝陈述意见的文书。⑤以梦得事白上者:指御史中丞裴度以刘禹锡母亲年老不能同去播州为由,请唐宪宗派刘禹锡到较近的地方去。⑥改刺连州:改任连州刺史。连州,在今广东连县。1. 解释下列加线词语。(1)当诣播州( ) (2)死不恨( )2.这段文字记述了怎样的一件事?3.从文中所记述的事件来看,你如何评价柳宗元的性格?(二)去私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①,公被狐白之裘②,坐堂侧阶。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闻命③矣。”乃出裘发粟与饥寒者。【注释】①霁(jì):雨雪天转晴。②狐白之裘:用狐腋下白毛缝制的衣服。狐白,狐狸腋下部分白色的皮毛,是狐皮最好的部分。裘,皮衣。③闻命:受到教诲。1. 解释下列加线词语。(1)立有间( ) (2)乃出裘发粟与饥寒者( )2.请找出文中表现晏子劝谏思想的句子,抄写在下面。3.本文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有相似之处,都是臣子劝谏君王取得成功。请写出你读过本文后所得到的启示。(三)顾荣在洛阳,尝应人请。觉行炙人①有欲炙之色,因辍②已施焉。同坐嗤之。荣曰:“岂③有终日执之,而不知其味者乎?”后遭乱渡江,每经危难,常有一人左右已,问其所以,乃受炙人也。【注释】①炙人:端送烤肉的侍者。②辍:停下。③岂:疑问词,怎么。1. 解释下列加线词语。(1)同坐嗤之( ) (2)乃受炙人也( )2.你怎样评价文中的受炙之人?3.从文中的顾荣的做法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君子?(也可以用原文语句回答)
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知识归纳《寡人之于国也》文言知识归纳一、通假字1.直不百步耳(直,通“只”,不过。)2.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也(颁,通“斑”,斑白。)4.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二、古今异义词①寡人之于国也(寡人,古代国君称自己的谦词。今用于形影孤单的人。)②河内凶(河,黄河,今泛指河流。凶,谷物收成不好,今常指人暴躁,心肠狠。)③请以战喻(请,请允许我。今常用于对方。例如:“请坐”,让对方坐下;“请指导”,让对方做指导。)④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可以,“可”是“可以”,“以”是凭借。今常连用,表示同意,认可。)⑤弃甲曳兵而走(走,跑,这里指逃跑。今常指一般的行走。)⑥或百步而后止(或,有的人,不定代词。今常用于选择复句中的选择词。。)⑦斯天下之民至焉(斯,则,那么。今常用于代词,当“这”“此”讲,如“斯文”等。)⑧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供养活着的人;今常用义是保养身体。)⑨王无罪岁(无罪,不要归咎;今常用义是没有犯罪)三、一词多义1.数①愿令得补黑衣之数(《触龙说赵太后》) (名词,数目、数量)②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寡人之于国也》)(数词,几、若干)③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名词,命运)④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副词,shuò,屡次)⑤数罟不入洿池(《寡人之于国也》)(形容词,cù,密、细密)⑥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赤壁之战》)(动词,shǔ,计算)2.直①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爱莲说》)(形容词,与“曲”相对,不弯曲)②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也》)(副词,仅、只)③系向牛头充炭直(《卖炭翁》)(名词,通“值”,价值)④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指南录>后序》)(副词,径直、直接)3.发①百发百中(成语)(动词,发射)②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动词,征发、派遣)③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寡人之于国也》)(动词,打开粮仓,赈济灾民)④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醉翁亭记》)(动词,花开)⑤主人忘归客不发(《琵琶行》)(动词,出发)⑥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以猝发(《五人墓碑记》)(动词,实施)⑦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五人墓碑记》)(动词,发出、抒发)4.兵①非我也,兵也(《寡人之于国也》)(名词,兵器)②穷兵黩武(成语)(名词,战争)③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名词,军队)④草木皆兵(成语)(名词,士兵)5.胜①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动词,承受)②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寡人之于国也》)(副词,尽)③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形容词,胜利)④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忆江南》)(动词,超过)⑤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岳阳楼记》)(形容词,优美的)6.于①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介词,比)②寡人之于国也(介词,对)③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介词,在)④移其民于河东(介词,到)⑤移其粟于河内(介词,从)⑥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介词,与,和)7.王①然而不王者(动词,为王,读“wàng”)②梁惠王日(名词,君王,读“wáng”)8.以①请以战喻(介词,用、拿)②可以无饥矣(介词,凭借,此处的“可以”也可看作古今同义)③以时入山林(介词,按)④申之以孝悌之义(介词,把)9.食狗彘食(动词,吃)人食(名词,食物)而不知检10.之①填然鼓之(音节助词,没有意义的衬字)②王道之始也(结构助词,“的”)③申之以孝悌之义(复指代词,代“孝悌之义”。或为兼词“于之”,向他们)④寡人之于国也(结构助词,起舒缓语气的作用)⑤无如寡人之用心者(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⑥鸡豚狗彘之畜(结构助词,提宾的标志。或作复指代词,指代“鸡豚狗彘”)
【编者按】本文为文言文《邹忌讽齐王纳谏》的复习阅读理解,共45题,分基础性理解问答和开放性理解问答两个部分,每个问题后都配有相近的答案或答题说明,是中考复习的推荐资料。一、基础性理解问答1、面对妻、妾、客的不同程度的赞美,邹忌从“不自信”到“暮寝而思之”,反映出他怎样的品质?答:围绕“有自知之明,善于思考”来答。示例:不盲目轻信,对别人的褒奖能理智判断、冷静思考,能正视自己。2、邹忌认为“王之蔽甚矣”的原因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答:因为齐王身边的人阿谀奉承(私王、畏王、有求于王),不可能听到真实的情况。意对即可。3、“王曰‘善’。”请你结合文意品析“善”字的表达作用。答:一是说明邹忌艺术的进谏,起到了良好的效果。二是说明齐威王善于纳谏4、揣摩“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说说这段描写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活动,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答:人物的活动分为三个层次。邹忌对徐公“孰视之”,表明他的认真,也表明了徐公的美;“窥镜而自视”是为了作比较,显示出邹忌虽不自信但也不轻信;“暮寝而思之”则表明他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人。5、齐威王下令后,进谏者由“门庭若市”到“时时而渐进”,再到“无可进者”,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答:齐王纳谏后,朝政的弊端越来越少。或齐王纳谏后,需要改进的地方越来越少。两个要点:一是齐王纳谏,一是朝政的弊端或需要改进的地方越来越少。后一点答“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之类亦可。6、本文的写作特点是什么?答:这篇课文在写作上采用设喻说理的方法。7、“王”下令是受了谁的启发?他颁布了什么命令?他为什么要颁布这一道命令?答:受了邹忌的启发;“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让人们敢于说真话,实现剤国治国安民、繁荣富强。8、“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说明了什么问题?答:说明在此之前,齐国的朝政等方面确实存在着很多的问题。9、“此所谓战胜于朝廷”中的“此”指代什么?“战胜于朝廷”的意思是什么?答:“此”指代“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这种情况。“战胜于朝廷”是指内政修明,不必用兵就能使别的国家畏服。10、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本文中的邹忌的忠言并不逆耳,齐威王痛快地接受了。请问那句俗语是不是错了?你怎样看待这一问题?答:那句俗语没有错。我们可以有新的理解。劝诫别人要看对象,有人适合听顺耳之言,有人则非逆耳之言不起作用,但在多数情况下,我们一定要讲究劝诫方式。既然是给别人提建议或意见,又希望被别人接受,最好选择一种让人愉快的方式,因而忠言未必逆耳。11、邹忌善于进谏,齐王虚心纳谏。请借用《出师表》中一个四字词语来概括齐王的行为。答:察纳雅言(开张圣听咨诹善道)12、邹忌劝谏齐王的策略,高明在哪里?答:高明在用暗示、比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齐王,使他乐于接受(或高明在现身说法,使齐王容易接受)。13、请简要分析文中两个人物的形象特点。答:A邹忌:能在一片赞扬声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发现问题,进行分析思索,寻找原因,求得真理;同时作为齐国大夫,他有在政治上帮助威王除弊革新的责任感,敢于大胆地坚持真理,讽劝威王;有善于运用能启发人、使人容易接受的方式,摆事实,讲道理,说服对方。B、齐威王:在本文他是一个心胸宽阔,气度宏大,知错能改的贤明君主。他能从谏如流,付诸行动,除了与邹忌善讽有关之外,更重要的是他自己有革除弊端、改良政治的迫切愿望和巨大的决心。14、你认为这篇文章表达了怎样的主题?答:本文记叙了战国时齐国政治家邹忌讽谏齐威王纳谏的故事,说明人要有自知之明,不要一味喜欢听奉承话。做国君的更要虚心纳谏,才能使政治修明,国家得到治理。15、本文结构严谨,中心突出,详略得当,请结合课文内容具体说明。答:全文着墨最多的是第一段,因为这一段描写的内容是下文讽谏之举动的来源,所以有必要详写。相比之下,最后一段写齐王纳谏除弊之效则显得简括而含蓄。它没有直接写齐王纳谏后如何修明,人民如何满意。而只是写了下令之后进谏由“门庭若市”逐渐减少到“虽欲言,无可进者”以及别国的反应,来含蓄地说明齐国已达到了大治。16、仔细阅读课文,说说作者是如何通过比喻、类比来说理的。答:课文先写比美的事情,以比美为后面的进谏除蔽作铺垫,小中确实可以包含着大。比美这件生活小事同国家大事之间,在“受蔽”这一点上,有相似之处,可供类比。作者把两件事巧妙地联系起来,能收到很好的说服效果。17、把你知道的有关《战国策》的情况写在下面。答:《战国策》原为汉初人汇编各诸侯国史书而成,称《长短》《国事》《长书》《国策》等等,后来经西汉末年的刘向重新编排整理,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等十二策,33篇,定名为《战国策》。它是一部历史散文著作,有很重要的史料价值和一定的文学价值,书中着重记录了战国时期一些谋臣策士的言论和谋略,其中写600多个不同类型的人物,有许多人物写得十分突出。18、针对邹忌“我孰与城北徐公美?”的问题,妻、妾、客的回答有什么异同?试结合具体的语句分析说明不同在哪里。答:相同的是都赞扬了邹忌比徐公美;妻子“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这是热情地赞扬邹忌的“美甚”,反映了妻对夫的偏爱;妾在家中的地位卑微,因为怕,所以不得不敷衍地说一句“徐公何能及君也”,这比妻的赞美差多了;客的回答是:“徐公不若君之美也”,用陈述句,比妾的反问句,语气更轻了,这是因为他的主要目的是有事相求。
人教版语文九下中考文言文梳理: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学常识1、《战国策》:西汉刘向编订;国别体史书。2、邹忌:战国时齐人,善鼓琴,有辩才,曾任齐相。3、史书体例:(1)编年体——按年代顺序叙述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在同一年里可以叙述很多国家发生的事件。(《左传》、《资治通鉴》)(2)纪传体——以人物传记为中心记载历史事实。司马迁在《史记》中首创。(3)国别体 ———是先分国家,然后按年代叙述历史事件。(《战国策》、《国语》)。二、词语积累(一)词类活用1、暮(名词作状语,在晚上)寝而思之。2、吾妻之美(意动用法, “以……为美”)我者3、臣之妻私(名词作动词,偏爱)我。4、能面(名词作状语,当面)刺寡人之过者。5、闻(使动用法,“使……听到”)寡人之耳者。6、朝服(名词活用作动词,穿)衣冠。(二)古今异义1、今齐地方(地域方圆)千里2、能面(当面)刺寡人3、明日(第二天),徐公来4、忌不自信(相信自己)5、谤、讥、讽“谤” :诽谤、毁谤,指无中生有地说人坏话,毁人名誉。“讥”:讥讽”,指用旁敲侧击或尖刻的话指责或嘲笑对方的错误、缺点或某种表现。“谤”和“讥”在现代汉语里都是带贬义的,指造谣中伤或恶意的攻击 。在古代汉语里,这两个词都不带贬义。“谤”是背后议论或批评别人的缺点,“讥”是委婉的讽劝。本文中齐威王把“面刺”、“谤讥”、“上书谏”分为3种批评方式,都给予奖赏, “谤讥于市朝”,指的是在公共场所批评议论,这种批评议论是正当的。(三)一词多义1、朝:朝(在早晨)服衣冠于是入朝(朝廷)见威王能谤讥于市朝(公共场合)皆朝(朝见)于齐2、之:城北徐公,齐国之(助词,的)美丽者也。燕、赵、韩、魏闻之(代词,这件事)。孰视之(代词,徐公)。客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美我者。三、特殊句式1、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判断句式)2、忌不自信。(宾语前置句)3、与坐谈。 (省略句)4、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定语后置句)四、思想内容(一)内容概括课文生动地记叙了邹忌讽齐王纳谏,使齐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告诉我们只有广开言路,采纳群言,虚心接受批评意见并积极加以改正才有可能成功。标题中的“讽”是动词,讽喻的意思,特指下对上用委婉曲折的言词进行规劝;“谏”是名词,指批评意见。(二)故事启示1、齐王纳谏——兼听则明,偏听则暗,要广泛听取意见2、齐王除蔽——要从善如流、广开言路才能富国安民3、邹忌比美——人贵要有自知之明4、邹忌讽喻——谈话要讲究方法技巧,善于提出自己的意见建议五、文章结构第一段:写邹忌与徐公比美,不因妻、妾、客的赞美而自喜,而是从中悟出直言不易的道理。邹忌比美臣之妻→私我(语气肯定、不用怀疑,偏爱之情)臣之妾→畏我(畏怯、顺从的心理)臣之客→求我(平淡的肯定,逢迎、应酬的态度)第二段:写邹忌以切身经历类比(把家事、国事类比),得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达到规劝齐王除蔽纳谏的目的。威王受蔽宫妇左右→私王朝廷大臣→畏王四境之内→求王——深入浅出,由小事引出大道理,言辞委婉,现身说法,由此及彼,击中要害,说服力强第三、四段:写齐王纳谏及其结果。威王除蔽三令:面刺→上赏 三变:门庭若市上书→中赏 时时而间进谤讥→下赏 虽欲言,无可进者除蔽结果四国朝齐→战胜于朝廷六、艺术特点1.情节完整,人物生动。全文虽然只有三百多字,却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邹忌的两次窥镜,与妻、妾、客的三问三答,以及“暮寝而思”等情节,妙趣横生,富于生活气息,亲切有味。对人物的刻画特别讲究。如对邹忌,作者不重形体的刻画,而是着重用细节和对话,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又如,齐王只有两个举动,一是“王曰:‘善。’”二是“乃下令……”,就把一个贤明的君主形象表现得生动传神。
阅读文言文《邹忌讽齐王纳谏》,回答文后的问题。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与在文中的意思。(1)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2)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3)期年之后(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邹忌的谏言和诸葛亮《出师表》中的进言有相似之处,邹忌的建议是什么?试用《出师表》中的四个词语来概括:□□□□4. 你从本文中得到什么启示?请你联系实际生活谈一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1)偏爱 (2)指责 (3)满一年2.(1)(一天)早晨,(邹忌)穿戴好衣帽,察看镜子里(自己的形象),对他的妻子说:“我同城北徐公比,谁漂亮?”(2)由此看来,大王受蒙蔽太严重了。3.开张圣听4.(1)人贵有自知之明;(2)善于接受别人的意见;(3)批评别人要讲究方法。
2012年中考语文试卷汇编·课内文言文试题原题及答案(安徽)曹刿论战(节选)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日:“未可。”齐人三鼓。刿日:“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日:“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日:“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日:“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邹忌讽齐王纳谏(节选)(邹忌)于是入朝见威王,日:“臣诚知不如徐公关。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誉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日:“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14.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5分)(1 )齐师败绩。公将驰之 驰:。(2)一鼓作气,再而衰 再:。(3)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靡:。(4)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刺:。(5)虽欲言,无可进者 虽:。15.翻译下列句子。 (4分)(1)彼竭我盈,故克之。 (2)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16.根据选文内容,完成下面的填空。 (2分)《曹刿论战(节选)》第一段,叙述了 的经过;《邹忌讽齐王纳谏(节选)》第一段,邹忌分析了 的原因。17.曹刿指挥作战,邹忌委婉劝谏,结果怎样? (4分) .(1)曹刿指挥作战的结果:。(2)邹忌委婉劝谏的结果:。14.(5分)(1)驱车追赶。 (2)第二次。 (3)倒下。 (4)指责。。 (5)即使。15.(4分)(1)他们的勇气已尽而我们的勇气正盛,所以打败了他们。(2)能在公共场合议论(我的)过错,让我听到的,可得到下等赏赐。(各占2分。意思对即可)16.(2分)齐鲁长勺之战 齐威王受蒙蔽(各占1分。意思对即可)17.(4分)(1)鲁军打败齐军,克敌制胜。(2)齐威王纳谏,燕赵韩魏来朝。(各占2分。意思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