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8世纪,人们围绕光究竟是波还是粒子进行了许多争论,而到19世纪初叶,英国的托马斯·杨和法国的菲涅耳为光的波动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801年,杨进行了著名的光的双缝干涉实验,至此人们开始普遍接受光的波动说。

光波需要介质传播,因此人们将这种介质称为“以太”,认为“以太”在宇宙中无处不在,看不见、摸不着、绝对静止,所有的物质都在“以太”中运动,光也是通过“以太”来传播的。然而,必须通过实验来证明以太的存在。

物理学家迈克尔逊于1881年设计了一个巧妙的实验,试图证明以太的存在。他认为,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其实就是在以太中穿行,地球就会遇到与地球公转速度相等的以太风迎面吹来,自转时地球表面也会有以太风吹过。因此在以太风的影响下,在地球上向不同方向发射的光的速度就会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如果在实验中发现了这种现象,就可以证明以太的存在。

迈克尔逊干涉仪

根据这一思路,迈克尔逊设计了一台干涉仪,如上图所示,该干涉仪由一个光源(S)、一个分光镜(A)、两个反射镜(B和C)以及一个观测屏(T)组成。当光从光源出发后,在经过分光镜时,会分成两束相互垂直的光,接下来,这两束光在走过完全相同的距离之后,会分别由反射镜B和C反射回来,然后经过分光镜投射到观测屏,这样就可以观测到这两束光的干涉条纹了。迈克尔逊认为,由于这两束光相互垂直,它们相对于“以太”的速度肯定是不一样的,因此如果将干涉仪整体旋转90度,就可以让这两束光的速度“互换”,从而使原来的干涉条纹发生位移,只要在实验中发现了这种现象,就可以证明“以太”的存在。

然而,迈克尔逊的实验却失败了,无论他怎么捣鼓这台干涉仪,都没有发现期待中的现象。于是,在接下来的大约6年的时间里,迈克尔逊和另一位物理学家爱德华·莫雷一起设计了一个精度更高的干涉仪,并于1887年进行了著名的“迈克尔逊-莫雷实验”。实验结果令当时的科学界大为震动,人们在不同的地点和时间进行了大量的重复实验,得到的实验结果均“令人失望”。

“迈克尔逊-莫雷实验”的实验结果,表明以太假说的基础被否定,光速不受观测者运动状态的影响。爱因斯坦首先提出,“以太”根本就不存在。他在1905年指出,既然光速在不同惯性系以及不同方向上都是相同的,那么“以太”就没有理由存在,进而提出“光速不变原理”的假设,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著名的狭义相对论,从此开启了物理学的新篇章。

1907年,迈克尔逊因为“迈克尔逊-莫雷实验”的贡献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也成为了科学史上的唯一一个因为“失败”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实验。

推荐文章

高一英语知识点:英语作文的万能公式

  导读:想要写好英语作文,学生除了日常的练...

我的大学生活的一天英语作文【精选6篇】

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家都写过作文吧。作文是经过人的...

评论区(暂无评论)

我要评论

昵称
邮箱
网址
0/200
没有评论
可按 ESC 键退出搜索

0 篇文章已搜寻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