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古代文化常识梳理——古代称谓 【谦称】 1.表示谦逊的态度,用于自称。愚,谦称白己不聪明。鄙,谦称自己学识浅薄。敝,谦称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卑,谦称自己身份低微。窃,有私下、私自和冒失、唐突之意。臣,谦称自己不如对方的身份地位高。仆,谦称自己是对方的仆人,含有为对方效劳之意。 2.古代帝王的自谦词有:孤(小国之君),寡(少德之人);古代官吏的自谦词有下官、末官、小吏等。 3.读书人的自谦词:小生、晚生、晚学等,表示自己是新学后辈;不才、不佞、不肖等,则表示自己没有才能或才能平庸。 4.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时,常用“家”“舍”等谦词。“家”是对别人称自己的辈分高或年纪大的亲属时用的谦词,如家父;“舍”用以谦称自己的家或自己的卑幼亲属,如寒舍、舍妹。 5.其他:晚辈或地位低的人谦称“在下”;“小可”是有一定身份的人的自谦,意思是自己很平常、不足挂齿;老人自谦时用老朽、老夫、老汉、老拙等;女子自谦称妾;老和尚自谦称老衲。
?文学常识1. 孟子,名轲,字子舆,邹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被尊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孔孟”并称。孟子提出了“仁政”的思想和“民贵君轻”的主张。2. 《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现存七篇。是儒家经典之一。《孟子》在先秦散文中独具风格,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其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孟子·公孙丑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告子下》。?文言词语[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气候条件)。[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人和]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郭]外城。[环]围。[是]这样。[池]护城河。[兵革]兵,兵器。革,甲胄。泛指武器装备。[坚利]坚,(甲衣)坚固。利,(兵器)锐利。泛指武器精良。[米粟]泛指粮食。[委]放弃。[去]离开。这里指弃城而逃。[域]界限,这里是限制。[固]巩固。[国]国防。[威]威慑。[道]道义,道理。这里指儒家所提倡的“王道”,即施行仁政。[寡]少。[至]极点。[畔]通“叛”,背叛。[顺]归顺,服从。[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君子]指得道者。[发]起,指被任用。[畎亩]田间、田地。[举]任用,选拔,这里是被选拔的意思。[版筑]版,筑墙用的夹板。筑,捣土用的杵。 [士]狱官。[市]集市。[任]责任,使命。[是]这样。[苦]使……痛苦。[心志]指内心。[劳]使……劳累。[饿]使……饥饿。[空乏]资财缺乏。这里使动词,使……受贫困(之苦)。[拂(fú)乱]不顺,错乱。拂,违背。乱,扰乱。[所为]所行。[所以]用来(通过那样的途径来……)。[动]使……惊动。[忍]使……坚韧。[曾益]增加。曾,同“增”,增加。益,增加。[能]才能,才干,本领。[恒]常。[过]犯过失。[衡]同“横”,梗塞,不顺。[作]奋起,指有所作为。[征]征候,迹象。[色]面部气色、表情。[喻]明白,了解。[入]在里面。指在国内。[法家]守法度的大臣。[拂(bì)士]辅佐君王的贤士。拂,同“弼”,辅佐。[出]在外面。在国外。 [敌国]势力、地位相等的国家。敌,相等,相当。[患]①祸患,灾难;②忧虑。 [生]因……得以生存。[死]因……衰亡。?阅读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1.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是什么?天时、地利、人和。2.全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3.“三里之城……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论述了哪两方面的内容?①论述天时不如地利。②论述地利不如人和。4.用“三里”、“七里”的目的是什么?“环而攻之”说明了什么?极言城小,容易攻打。“环而攻之”说明了攻势之大。5.“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城小易攻,“然而不胜”,说明守城和攻城双方各占什么条件?说攻城一方失利的目的是什么(说明了什么道理)?守城方占地利,攻城方占天时。说明“天时不如地利”。6. “三里之城……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分别从什么角度说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先从进攻一方失利说,再从防御一方失利说。这样写使行文简洁。7.“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以双重否定排比句表明守城一方城高、池深、武器装备精良、粮食充足,但“委而去之”,这说明守城、攻城双方各占什么条件?说守城一方失利的目的是什么(说明了什么道理)?守城一方占地利,攻城一方占人和。说明“地利不如人和”。8.“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连用双重否定排比,强调了什么?三个句子的顺序为什么不能颠倒?强调地利不足恃。三句是按照治国顺序排列的,是递进关系,必须将前一个事情做好,才可能做好后面的事。9.全文的主旨句(结论句)是什么?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10.文中的“君子”指什么样的人?得道(施行仁政)的多助之君。11.君子“战必胜”的前提条件是什么?根本原因使什么?① 凭借施行仁政,人民支持拥护他的前提条件,去攻打连父母兄弟都背叛他的寡助之君。② 根本原因是“得道者多助”。12.君子“战必胜”的结果说明了什么?人和最重要。(施行仁政的重要性)13.本文体现出的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人和是战争胜利的重要条件,君主只有施行仁政,才能取得民心,巩固天下。14.孟子认为怎样才能“得道”?“得道”的结果怎样?施行“王道”,即仁政。结果是能得人和,取得广大人民的支持和拥护,“战必胜”。15.孟子写本文的目的是讲战争吗? 不是。是借助战争讲民心向背,论实施仁政的重要性,突出君主如何治国。16.生活中要做到人和,必须坚持怎样的原则?谦虚真诚,与人为善;心系他人,团结友爱;摈弃私欲,胸襟开阔;明事理,辨是非。17.《三国演义》再现了群雄逐鹿、三国鼎立的历史画卷,以本文道理分析三国各占怎样的优势?魏占天时,吴占地利,蜀占人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第一段运用排比句列举事实,这些人物的共同点是什么?列举人物的目的是什么?都经历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目的是以事实证明只有经历艰难困苦的磨练才能成就不平凡的事业(逆境造就人才),从而证明“生于忧患”的道理。2.“是人”指什么人?作者由列举的历史人物写到“是人”,这是什么顺序?像上文所列举的经历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的人。采用了从个别到一般的顺序。3.作者在第一段列举事实之后说明了什么道理?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在生活、思想和行为等方面都经受一番艰难困苦的磨练。4.第一段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二者之间是什么关系?先列举事实,再从事实中归纳出作者的基本观点。5.人经受一番磨练的目的是什么?“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使其内心惊动,性情坚韧,原来所没有的才能得以增长,从而担当起上天下达的重大担子。)6.造就人才的客观(外部)条件是什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艰难困苦的磨练)7.造就人才的主观(内部)条件是什么?困于心,衡于虑。(内心忧困,所行不顺,经历一番艰苦的思想斗争)8.“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说明了什么道理?人处于困境能激发斗志。9.“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这句论述了什么道理?怎样理解这句话?论述了“死于安乐”的道理。这句针对国君提出,意思是说如果国内没有执法严格、敢于直谏的臣子,国君就会胡作非为;外面如果没有势力、地位相等的国家与之抗衡,国君就会耽于安乐。这样,国家常常会灭亡。10.第一段和第二段分别论述了什么?第一段侧重论述“生于忧患”,第二段侧重论述“死于安乐”。1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2.全文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归纳论点,得出结论。13.全文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举例论证、类比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14.本文重点论述了什么?生于忧患。15. 结合本文,谈谈中学生为迎接时代赋予的使命应作好怎样的准备。 作为中学生,担负着将来建设国家的重大使命,要承担起这一历史赋予的重任,就必须抛弃物质、精神上的各种享受,勇闯困境,磨练自己的意志,有百折不回的信心、勇气和力量,为将来报效国家打下坚实的基础。16.有人说,现在生活条件优裕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已经失去了意义,请谈谈对这一观点的看法。这一观点不正确。越是生活条件优裕,越要居安思危。一方面,优裕的条件容易使人懒散、堕落、不思进取。另一方面,即使优裕的生活中,也会有各种各样的挫折,要想战胜这些挫折,必须树立忧患意识。其三,经历过困境的人,才干会得以增长,这会提高他应对各种复杂多变的客观世界的能力,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和效果。所以,生活条件优越与树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意识并不矛盾。?参考译文(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三里的小城,七里的外城,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天气时令的有利条件了,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不是不精良,粮食不是不多,但守城者弃城而逃走,这是因为对作战有利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不能依靠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装备的强大。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攻打兄弟骨肉都背叛他的人,所以施行仁政的人要么不作战,作战就一定胜利。(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从田野之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工作中被举用,胶鬲从贩卖鱼盐的工作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后被举用为相,孙叔敖从海边被举用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中被举用登上了相位。所以上天将要降落重大责任在这样的人身上,一定要道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使他做的事颠倒错乱,总不如意,通过那些来使他的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增加他不具备的才能。人经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这一切表现到脸色上,抒发到言语中,然后才被人了解。在一个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世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国家和外患,便经常导致灭亡。这就可以说明,忧愁患害可以使人生存,而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
一、注意文言实词以单音词为主的特点文言实词以单音词为主,这与现代汉语词汇以双音词为主有很大区别。例如《口技》:“中间力拉崩倒之声”。这里的“中间”是两个词,意为“中间夹杂”,不能理解为方位词“中间”。又如《桃花源记》:“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句中的“无”和“论”也是两个词,意为“更不必说”,而今天的“无论”只是一个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可见,如果不把握文言实词以单音词为主的特点,就会因在理解上失误而答错题。二、注意文言实词一词多义的现象文言实词的一词多义现象很普遍。某一词语在此处可以理解为这个意义,而在彼处又需要结合不同的语境做其他意义来理解。例如,去,其常用义项有以下三个:①离开。《石壕吏》:“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②除去。《捕蛇者说》:“去死肌,杀三虫。”③距离。《为学》:“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再如,道,其常用义项有以下五个:①道义。《孟子》二章:“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②说。《桃花源记》:“不足为外人道也。”③路。《陈涉世家》:“会天大雨,道不通。”④方法、途径、措施。《马说》:“策之不以其道……”⑤道理。《出师表》:“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三、注意文言实词古今异义的现象文言实词里有一些词的古今意义有着明显的不同,同学们复习时必须仔细分辨,切实了解它们意义上的差别,否则“望古文而生今义,以今怀去体古情”,是要出错误的。例如《孟子》二章:“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句中的“亲戚”是指内亲(即本族同姓的亲属,包括双亲在内)和外戚(指外族外姓的亲戚);而今义则专指跟自己的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成员,并不包括父母在内。四、注意把握文言实词词类活用的现象词类活用是古汉语中某些实词的特殊用法,是一种非常普遍的语言现象。仅初中课本里比较常见的就有“名词作状语”“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动词活用为名词”“使动”和“意动”等多种,非常复杂。如果不了解这种现象,把握不好其活用的规律,不仅领会不了文章的内容,反而会闹出笑话。例如:①“其一犬坐于前。”(《狼》)句的的“犬”,是名词作状语,意为“像犬那样”;②“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捕蛇者说》)句中的“出”“入”都是动词活用为名词,意思是“生产的东西”和“收入的东西”。 五、注意了解和掌握文言实词的通假现象所谓“通假”,就是文言书面语中借用音同、音近的字来替代本字的现象。这种通假的现象十分普遍,如果遇上生词,我们用本义、引申义、比喻义都解释不通时,就极有可能是通假了。其实,通假是有规律的,只要掌握以下四条规律,识别通假字也并不困难。1. 双声通假。即借字和本字具有相同的声母。例如《触龙说赵太后》:“没死以闻”中“没”通“冒”,意思是“冒着”。2. 叠韵通假。即借字和本字具有相同的韵母。例如《伤仲永》:“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通“攀”,意思是“牵着、引着”。3. 同音通假。既借字和本字的声母、韵母完全相同。例如《口技》:“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坐”通“座”,意思是“座位上”。4. 形近通假。既借字和本字的字形很相近。例如《曹刿论战》:“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徧”通“遍”,意思是“遍及、普遍”。
阅读《苏秦始将连横说秦惠王》,回答问题。苏秦始将连横说秦惠王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弊,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羸縢履蹻,负书担橐①,形容枯槁,面目犁黑,状有归色。归至家,妻不下纴②,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苏秦喟叹曰:“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矣。”于是乃摩③燕乌集阙,见说赵王于华屋之下,抵掌④而谈,赵王大悦,封为武安君,受相印。革车百乘,绵绣千纯⑤,白壁百双,黄金万溢⑥,以随其后,约从散横,以抑强秦。故苏秦相于赵而关不通。……将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倾耳而听;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谢。苏秦曰:“嫂何前倨而后卑也?”嫂曰:“以季子⑦之位尊而多金。”苏秦曰:“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盖可忽乎哉!”【注释】①橐(tóu):囊也,无底橐,有底曰囊。②纴(rèn):机屡。③摩:近而过之。④抵(zhǐ)掌:击掌,表示高兴。⑤纯:束。⑥溢:同“镒”,古代二两为镒。⑦季子:小叔。【参考译文】苏秦游说秦王的奏章,虽然一连上了10多次之多,但他的建议始终没被秦王采纳。他的黑貂皮袄也破了,100两金币也用完了,最后甚至连房旅费都没有了,不得已只好离开秦国回到洛阳。他腿上打着裹脚,脚上穿着草鞋,背着一些破书,挑着自己的行囊,形容枯槁、神情惟悴,面孔又黄又黑,很显失意。他回到家里以后,正在织布的妻子不理他,嫂子也不肯给他做饭,甚至父母也不跟他说话,因此他深深叹息:“妻子不把我当丈夫,嫂子不把我当小叔,父母不把我当儿子,这都是我苏秦的罪过。”当晚,苏秦就从几十个书箱里面找出一部姜太公著的《阴符》来。从此他就趴在桌子上发奋钻研,选择其中重要的加以熟读,而且一边读一边揣摩演练。当他读书读到疲倦而要打瞌睡时,就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鲜血一直流到自己的脚上。他自语道:“哪有游说人主而不能让他们掏出金玉锦绣,得到卿相尊位的呢?”过了一年,他的研究和演练终于成功,他又自言自语说:“现在我真的可以去游说各国君王了。”于是苏秦就步入赵国的燕乌集阙宫门,在华屋之下游说赵王。他对赵王滔滔不绝地说出合纵的战略和策略,赵王听了大喜过望,立刻封他为武安君,并授以相印,兵车100辆、锦绣1000束,白璧100双,金币20万两,车队尾随他后,到各国去约定合纵,拆散连横,以此压制强秦。因此,当苏秦在赵国做宰相时,秦国不敢出兵函谷关。……苏秦要去游说楚威王,路过洛阳。父母得知,就赶紧整理房间、清扫道路,雇用乐队,准备酒席,到距城30里远的地方去迎接;妻子对他敬畏得不敢正视、斜着眼睛来看他的威仪,侧着耳朵听他说话;而嫂子跪在地上不敢站起,像蛇一样在地上爬,对苏秦一再叩头请罪。苏秦问:“嫂子你对待我为什么以前那样的傲慢不逊,而现在又这样的卑贱下作呢?”他嫂子答:“因为现在你地位尊显、钱财富裕的缘故。”苏秦长叹一声说道:“唉!一个人如果穷困落魄,连父母都不把他当儿子,然而一旦富贵显赫之后,亲戚朋友都感到畏惧。由此可见,一个人活在世界上,权势和富贵怎么能忽视不顾呢!”1.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① 羸縢履( ) ②状有归色( ) ③乃夜发书( ) ④期年( )⑤扺掌( ) ⑥盖可忽乎哉( )2. 苏秦失意归家及挂相印,过洛阳,两事中妻嫂父母对其持怎样的态度?说明了什么?3. 对苏秦发奋自励,你是怎样看的?4. 末段中至今为人沿用的成语是:□□□□。【参考答案】1.①绕;穿,踏。②愧。③取。④满一(年)。⑤击,鼓(掌)。⑥同“盍”,何。2.前倨后卑。说明封建家庭的亲属关系,是以地位的尊卑,金钱的多寡,决定亲属的爱憎。3.苏秦发奋读书的目的是谋求荣华富贵,是不足取的,但他刺骨勤学的刻苦精神是值得后人学习的。5. 前倨后恭(原为卑)。
高中语文必修四文言知识归纳《廉颇蔺相如列传》文言字词知识梳理一、通假字⑴ 可予不:(不,通“否”。)⑵ 臣愿奉璧西入秦:(奉,通“捧”,双手捧着。)⑶ 拜送书于庭:(庭,通“廷”,朝廷,接受朝拜和处理政务的地方。)⑷ 召有司案图:(案,通“按”,察看。)⑸ 秦自缪公以来,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缪,通“穆”。)⑹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孰,通“熟”,仔细。)⑺ 设九宾于廷(宾,通“傧”,接引宾客的人,傧相)⑻ 肉袒伏斧质(质,通“鑕”,铁钻)⑼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邪,通“耶”,yé,语气词,吗)二、古今异义1.指示:古义:指给人看(请指示王) ; 今义:上对下的说明2.约束:古义:遵守约定(未尝有坚明约束者) ;今义:限制使不超出范围3.得罪:古义:得到惩处(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 ;今义:冒犯4.明年:古义:第二年(明年复攻赵); 今义:“今年”的下一年5.前进:古义:上前进献(于是相如前进缶);今义:向前行进6.宣言:古义:扬言((廉颇)宣言曰);今义:宣告,表示政府的公告7.鄙贱:古义:地位低下,见识浅薄(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今义:卑鄙下贱8.以往古义:从这里到那里,指地点(指以往十五都予赵);今义:表时间,从前,过去9.因而古义:趁此就……;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10.亲戚古义:内亲外戚,包括父母、兄弟、妻子和同族亲属等;今义:跟自己有婚姻关系或血缘关系的家庭或成员11.所以古义:……的原因;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12.美人古义:妃嫔;今义:美貌女子13.布衣古义:平民;今义:用布做的衣服14.走古义:跑;今义:行。15.去古义:离开;今义:跟“来”相对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文言文知识归纳一、通假字①可予不:(不,通“否”。)②臣愿奉璧西入秦:(奉,通“捧”,双手捧着。)③ 拜送书于庭:(庭,通“廷”,朝廷,接受朝拜和处理政务的地方。)④ 召有司案图:(案,通“按”,察看。)⑤ 秦自缪公以来,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缪,通“穆”。)⑥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孰,通“熟”,仔细。)⑦ 设九宾于廷(宾,通“傧”,接引宾客的人,傧相)⑧肉袒伏斧质(质,通“鑕”,铁钻)⑨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邪,通“耶”,yé,语气词,吗)二、古今异义1.指示:古义:指给人看(请指示王) ; 今义:上对下的说明2.约束:古义:遵守约定(未尝有坚明约束者) ;今义:限制使不超出范围3.得罪:古义:得到惩处(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 ;今义:冒犯4.明年:古义:第二年(明年复攻赵); 今义:“今年”的下一年5.前进:古义:上前进献(于是相如前进缶);今义:向前行进6.宣言:古义:扬言((廉颇)宣言曰);今义:宣告,表示政府的公告7.鄙贱:古义:地位低下,见识浅薄(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今义:卑鄙下贱8.以往古义:从这里到那里,指地点(指以往十五都予赵);今义:表时间,从前,过去9.因而古义:趁此就……;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10.亲戚古义:内亲外戚,包括父母、兄弟、妻子和同族亲属等;今义:跟自己有婚姻关系或血缘关系的家庭或成员11.所以古义:……的原因;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12.美人古义:妃嫔;今义:美貌女子13.布衣古义:平民;今义:用布做的衣服14.走古义:跑;今义:行。15.去古义:离开;今义:跟“来”相对
孙权劝学【课文原文】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课文译文】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了,不可不学习!”吕蒙以军中事务多来推辞。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钻研经书当博士吗!只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以往的事情罢了。你说事务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以为大有益处。”吕蒙于是开始学习。到了鲁肃来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论议,鲁肃十分惊奇地说:“以你现在的才干、谋略来看,你不再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了!”吕蒙说:“与读书人离别几天,就应该对他另眼相看,长兄知道这件事太晚了啊!”鲁肃于是叩拜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就分别了。【文学常识】1. 节选自《资治通鉴》。《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2. 作者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人,北宋(朝代)政治家、史学家。3. 孙权(182-252),字仲谋,吴郡富春人,三国时吴国的创造者。4. 吕蒙,字子明,汝南富陂人,东汉末年孙权手下的将领。【重点词语】〔初〕当初。 〔谓〕告诉。对……说。 〔当涂〕当道,当权。〔掌事〕掌管事务。 〔辞〕推托。 〔以〕用。 〔务〕事务。 〔岂〕副词,表示反问。译为“难道”“怎么”。 〔治经〕研究儒家经典。治:研究。经,指《易》《诗》《书》《礼》《春秋》等书。 〔为〕成为。 〔当〕应当。 〔涉猎〕粗略地阅读。 〔见〕了解。 见:了解。 往事,指历史。 〔孰〕谁。 〔若〕比得上。 〔以为〕认为。 〔益〕好处。 〔乃〕于是,就。 〔始〕开始。 〔就学〕指从师学习。 就,到,从事,开始进入。 〔及〕到,等到。 〔过〕经过。 〔论议〕谈论,商议。 〔今者〕如今,现在。 〔才略〕才干和谋略。 〔非复〕不再是。复,再。 〔吴下〕指吴县。 〔士〕读书的人。 〔三日〕几天。三,这里指“几”。 〔即〕就。 〔更〕重新。 〔见事〕知晓事情。 〔之〕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遂〕于是,就。 〔拜〕叩拜。 〔而〕连词,表顺承。【称谓词】〔卿(qīng)〕古代君对臣的爱称。(朋友、夫妇间也以“卿”为爱称。) 〔孤〕古时王侯的自称。 〔阿蒙〕吕蒙的小名,阿,名词词头,多用于亲属称呼或人名的前面。 〔大兄〕长兄,是对朋友辈的敬称。【语气词】〔邪(耶)(yé)〕表反问语气,“吗”。 〔耳〕表限止语气,罢了。 〔乎〕啊,表感叹语气。【一词多义】〔以〕A.蒙辞以军中多务 (用) B. 自以为大有所益 (与“为”合用,译为“认为”)〔当〕A.当涂掌事 (掌管) B. 但当涉猎 (应当)【古今异义】〔但〕古义:只。 今义:转折连词。〔治〕古义:研究。 今义:治理。〔博士〕古义: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今义:学位最高级。〔往事〕古义:历史。 今义:从前的事情。【文中成语】〔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吴国名将吕蒙,意思是泛指缺少学识才干的人,比喻人学识尚浅。〔士别三日〕指别人已有进步,当另眼相看。〔刮目相待〕拭目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 刮:擦拭。(现多作“刮目相看”)
祖莹偷读祖莹字元珍,范阳遒人也。莹年八岁能诵《诗》《书》,十二为中书学生,好学耽书,以昼继夜。父母恐其成疾,禁之不能止。常密于灰中藏火,驱逐童仆,父母寝睡之后,燃火读书,以衣被蔽塞窗户,恐漏光明,为家人所觉。由是声誉甚盛,内外亲属呼为“圣小儿”。尤好属文,中书监高允每叹曰:“此子才器,非诸生所及,终当远至。”(《北史·列传第三十五》)【注释】范阳遒(qiú):范阳郡遒县。耽:迷恋,沉溺。恐:担心;害怕。疾:疾病。密:偷偷。驱逐:赶走。蔽塞:遮盖。为……所:被。由是:因此。尤:特别。甚:很。盛:大。属(zhǔ):撰著。每:常常。此子才器,非诸生所及:这个孩子的才能不是大多数学生能够达到的。及,比得上。远至:谓日后能大成。【译文】祖莹,字元珍,是范阳郡遒县人。祖莹八岁的时候能够背诵《诗》《书》,十二岁时是中书的学生。他迷恋读书,日日夜夜地学习,他的父母害怕他会生病,禁止他这样做,却没能使他停止读书。他经常偷偷地在灰里藏木炭,赶走童仆,等到父母睡着之后,点燃木炭读书,用他的衣服和被子遮盖窗户和门,担心漏光,被家里人发觉。因为这件事情,他的名声传得更广了,里里外外的亲属都叫他圣小儿。他还特别喜欢写文章。中书监的高允每次(谈到他都)感叹说:“这个孩子的才能,是所有学生都比不上的,他最终会大有作为的。”【阅读理解】本文记叙了祖莹夜以继日勤奋读书的事例,告诉我们只有勤奋刻苦学习,才能学有所成。文中除了从正面描写祖莹勤学外,还从侧面进行烘托。文中写祖莹父母、亲属和中书监对祖莹的态度和看法是侧面衬托,突出了祖莹勤奋刻苦、才能出众。古代勤奋好学的事例还有很多,如:囊萤映雪(车胤囊萤、孙康映雪)、悬梁刺股(孙敬)、凿壁借光(匡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