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中考文言文知识点——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2022年08月31日 08:49 • 初中语文

  中考文言文知识点——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邹忌修八尺有余修:长,这里指身高  (2)而形貌昳丽          昳丽:光艳美丽  (3)窥镜,谓其妻曰      窥镜:照镜子  (4)徐公何能及君也      何:疑问代词,怎么  (5)皆以美于徐公        以:认为  (6)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莫:没有谁  (7)能面刺寡人之过      面刺:当面指责  (8)能谤讥于市朝        谤:公开指责别人的过错  (9)时时而间进          时时:常常,不时     间:间或、偶然  (10)期年之后         期年:满一年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对他的妻子说:“我与城北徐公相比,哪一个美?”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我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妾认为我美,是害怕我;客人认为我美,是想有求于我。  (3)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由此看来,大王您所受的蒙蔽很深啦。  (4)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命令刚下达,群臣都来进谏,门前、院内像集市一样。  3.(2019?十堰)你从邹忌进谏、齐威王纳谏中分别得到什么启示?  ①邹忌善于进谏,给我的启示是:在生活中,在与人的交往中,在提意见时,我们要讲究说话的技巧,要看对象,注意场合,要得体,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对方心悦诚服。  ②威王纳谏给我的启示: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有利于自己的成长,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要胸怀宽广。

cover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文言文知识归纳

2022年01月06日 17:39 • 高中语文

高中语文必修四文言知识归纳《廉颇蔺相如列传》文言字词知识梳理一、通假字⑴ 可予不:(不,通“否”。)⑵ 臣愿奉璧西入秦:(奉,通“捧”,双手捧着。)⑶ 拜送书于庭:(庭,通“廷”,朝廷,接受朝拜和处理政务的地方。)⑷ 召有司案图:(案,通“按”,察看。)⑸ 秦自缪公以来,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缪,通“穆”。)⑹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孰,通“熟”,仔细。)⑺ 设九宾于廷(宾,通“傧”,接引宾客的人,傧相)⑻ 肉袒伏斧质(质,通“鑕”,铁钻)⑼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邪,通“耶”,yé,语气词,吗)二、古今异义1.指示:古义:指给人看(请指示王) ; 今义:上对下的说明2.约束:古义:遵守约定(未尝有坚明约束者) ;今义:限制使不超出范围3.得罪:古义:得到惩处(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 ;今义:冒犯4.明年:古义:第二年(明年复攻赵); 今义:“今年”的下一年5.前进:古义:上前进献(于是相如前进缶);今义:向前行进6.宣言:古义:扬言((廉颇)宣言曰);今义:宣告,表示政府的公告7.鄙贱:古义:地位低下,见识浅薄(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今义:卑鄙下贱8.以往古义:从这里到那里,指地点(指以往十五都予赵);今义:表时间,从前,过去9.因而古义:趁此就……;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10.亲戚古义:内亲外戚,包括父母、兄弟、妻子和同族亲属等;今义:跟自己有婚姻关系或血缘关系的家庭或成员11.所以古义:……的原因;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12.美人古义:妃嫔;今义:美貌女子13.布衣古义:平民;今义:用布做的衣服14.走古义:跑;今义:行。15.去古义:离开;今义:跟“来”相对

cover

容易误解的100个文言实词例解

2022年01月06日 17:38 • 高中语文

1.爱:官人疑策爱也,秘之。误:喜欢 正:吝啬正确翻译:过路的官人怀疑陈策舍不得骡子,便把它藏了起来。2.按:有功故出反囚,罪当诛,请按之。误:按照 正:审理正确翻译:徐有功特意开脱谋反的人,论罪应当处死,请审理他。3.拜:高祖遣使就拜东南道尚书令,封吴王。误:拜见 正:授予官职正确翻译:高祖派来使者授予(杜伏威)东南道尚书令的官,封他为吴王。4.报:府省为奏,敕报许之。误:报告 正:回复正确翻译:有关部门为此上奏,(后主)下诏回复同意了这件事。5.鄙:齐孝公伐我北鄙。误:轻视 正:边境正确翻译:齐孝公进攻我国北部边境。6.壁:大败李信,入两壁,杀七都尉。误:城墙 正:军营正确翻译:大败李信的军队,攻下两座军营,杀死七名都尉。7.病:尧民之病水者,上而为巢,是为避害之巢。误:生病 正:担心,忧虑正确翻译:尧的百姓担心水患,因而在水上筑巢,这就是避免灾害的巢。8.除:焕初除市令,过谢乡人吏部侍郎石琚。误:免除 正:(被)授职正确翻译:刘焕刚被授职市令,拜访同乡吏部侍郎石琚。9.次:师进,次于陉。误:依次 正:临时驻扎正确翻译:诸侯的军队前进,驻扎在陉地。10.卒: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误:完毕 正:通“猝”,突然正确翻译:天下真正有大勇的人,灾难突然降临也不会惊恐。11.趣:王趣见,未至,使者四三往。误:高兴 正:通“促”,赶快正确翻译:楚王赶快接见(尊卢沙),(尊卢沙)没有到,(楚王派)使者多次前去(邀请)。12.存:存诸故人,请谢宾客。误:安置 正:问候正确翻译:问候那些老朋友,邀请拜谢宾朋。13.贷:若复失养,吾不贷汝矣。误:借给 正:宽恕正确翻译:如果再不赡养母亲,我就不宽恕你了。14.逮:楚庄王谋事而当,群臣莫能逮。误:捉拿 正:及,达到正确翻译:楚庄王谋划事情很得当,群臣没有人能比得上。15.德:使裕胜也,必德我假道之惠。误:恩德 正:感激正确翻译:假如刘裕取胜,一定会感激我们借道给他的好处。16.登:陛下登杀之,非臣所及。误:上去 正:当即正确翻译:陛下(如果)当即杀掉他,(就)不是我的职权管得了的。17.典:凡再典贡部,多柬拔寒俊。误:典籍 正:主管正确翻译:贾黄中先后共两次主管贡部,多次选拔出身寒微而又才能杰出的人。18.点:衡揽笔而作,文不加点。误:标点 正:删改正确翻译:弥衡挥笔就写,一气呵成,一个字没有删改。19.多:诸公多其行,连辟之,遂皆不应。误:许多 正:称赞正确翻译:许多人都称赞他的品行,接连几次征召他,他都没有答应。20.夺:太祖知其心,许而不夺。误:夺取 正:强行改变正确翻译:太祖了解他的志向,允许他而没有加以强行改变。

cover

文言文《邹忌讽齐王纳谏》阅读问答45题

2022年01月06日 17:38 • 高中语文

【编者按】本文为文言文《邹忌讽齐王纳谏》的复习阅读理解,共45题,分基础性理解问答和开放性理解问答两个部分,每个问题后都配有相近的答案或答题说明,是中考复习的推荐资料。一、基础性理解问答1、面对妻、妾、客的不同程度的赞美,邹忌从“不自信”到“暮寝而思之”,反映出他怎样的品质?答:围绕“有自知之明,善于思考”来答。示例:不盲目轻信,对别人的褒奖能理智判断、冷静思考,能正视自己。2、邹忌认为“王之蔽甚矣”的原因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答:因为齐王身边的人阿谀奉承(私王、畏王、有求于王),不可能听到真实的情况。意对即可。3、“王曰‘善’。”请你结合文意品析“善”字的表达作用。答:一是说明邹忌艺术的进谏,起到了良好的效果。二是说明齐威王善于纳谏4、揣摩“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说说这段描写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活动,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答:人物的活动分为三个层次。邹忌对徐公“孰视之”,表明他的认真,也表明了徐公的美;“窥镜而自视”是为了作比较,显示出邹忌虽不自信但也不轻信;“暮寝而思之”则表明他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人。5、齐威王下令后,进谏者由“门庭若市”到“时时而渐进”,再到“无可进者”,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答:齐王纳谏后,朝政的弊端越来越少。或齐王纳谏后,需要改进的地方越来越少。两个要点:一是齐王纳谏,一是朝政的弊端或需要改进的地方越来越少。后一点答“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之类亦可。6、本文的写作特点是什么?答:这篇课文在写作上采用设喻说理的方法。7、“王”下令是受了谁的启发?他颁布了什么命令?他为什么要颁布这一道命令?答:受了邹忌的启发;“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让人们敢于说真话,实现剤国治国安民、繁荣富强。8、“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说明了什么问题?答:说明在此之前,齐国的朝政等方面确实存在着很多的问题。9、“此所谓战胜于朝廷”中的“此”指代什么?“战胜于朝廷”的意思是什么?答:“此”指代“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这种情况。“战胜于朝廷”是指内政修明,不必用兵就能使别的国家畏服。10、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本文中的邹忌的忠言并不逆耳,齐威王痛快地接受了。请问那句俗语是不是错了?你怎样看待这一问题?答:那句俗语没有错。我们可以有新的理解。劝诫别人要看对象,有人适合听顺耳之言,有人则非逆耳之言不起作用,但在多数情况下,我们一定要讲究劝诫方式。既然是给别人提建议或意见,又希望被别人接受,最好选择一种让人愉快的方式,因而忠言未必逆耳。11、邹忌善于进谏,齐王虚心纳谏。请借用《出师表》中一个四字词语来概括齐王的行为。答:察纳雅言(开张圣听咨诹善道)12、邹忌劝谏齐王的策略,高明在哪里?答:高明在用暗示、比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齐王,使他乐于接受(或高明在现身说法,使齐王容易接受)。13、请简要分析文中两个人物的形象特点。答:A邹忌:能在一片赞扬声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发现问题,进行分析思索,寻找原因,求得真理;同时作为齐国大夫,他有在政治上帮助威王除弊革新的责任感,敢于大胆地坚持真理,讽劝威王;有善于运用能启发人、使人容易接受的方式,摆事实,讲道理,说服对方。B、齐威王:在本文他是一个心胸宽阔,气度宏大,知错能改的贤明君主。他能从谏如流,付诸行动,除了与邹忌善讽有关之外,更重要的是他自己有革除弊端、改良政治的迫切愿望和巨大的决心。14、你认为这篇文章表达了怎样的主题?答:本文记叙了战国时齐国政治家邹忌讽谏齐威王纳谏的故事,说明人要有自知之明,不要一味喜欢听奉承话。做国君的更要虚心纳谏,才能使政治修明,国家得到治理。15、本文结构严谨,中心突出,详略得当,请结合课文内容具体说明。答:全文着墨最多的是第一段,因为这一段描写的内容是下文讽谏之举动的来源,所以有必要详写。相比之下,最后一段写齐王纳谏除弊之效则显得简括而含蓄。它没有直接写齐王纳谏后如何修明,人民如何满意。而只是写了下令之后进谏由“门庭若市”逐渐减少到“虽欲言,无可进者”以及别国的反应,来含蓄地说明齐国已达到了大治。16、仔细阅读课文,说说作者是如何通过比喻、类比来说理的。答:课文先写比美的事情,以比美为后面的进谏除蔽作铺垫,小中确实可以包含着大。比美这件生活小事同国家大事之间,在“受蔽”这一点上,有相似之处,可供类比。作者把两件事巧妙地联系起来,能收到很好的说服效果。17、把你知道的有关《战国策》的情况写在下面。答:《战国策》原为汉初人汇编各诸侯国史书而成,称《长短》《国事》《长书》《国策》等等,后来经西汉末年的刘向重新编排整理,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等十二策,33篇,定名为《战国策》。它是一部历史散文著作,有很重要的史料价值和一定的文学价值,书中着重记录了战国时期一些谋臣策士的言论和谋略,其中写600多个不同类型的人物,有许多人物写得十分突出。18、针对邹忌“我孰与城北徐公美?”的问题,妻、妾、客的回答有什么异同?试结合具体的语句分析说明不同在哪里。答:相同的是都赞扬了邹忌比徐公美;妻子“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这是热情地赞扬邹忌的“美甚”,反映了妻对夫的偏爱;妾在家中的地位卑微,因为怕,所以不得不敷衍地说一句“徐公何能及君也”,这比妻的赞美差多了;客的回答是:“徐公不若君之美也”,用陈述句,比妾的反问句,语气更轻了,这是因为他的主要目的是有事相求。

cover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文言文知识归纳

2022年01月06日 17:37 • 高中语文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文言文知识归纳一、通假字①可予不:(不,通“否”。)②臣愿奉璧西入秦:(奉,通“捧”,双手捧着。)③ 拜送书于庭:(庭,通“廷”,朝廷,接受朝拜和处理政务的地方。)④ 召有司案图:(案,通“按”,察看。)⑤ 秦自缪公以来,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缪,通“穆”。)⑥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孰,通“熟”,仔细。)⑦ 设九宾于廷(宾,通“傧”,接引宾客的人,傧相)⑧肉袒伏斧质(质,通“鑕”,铁钻)⑨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邪,通“耶”,yé,语气词,吗)二、古今异义1.指示:古义:指给人看(请指示王) ; 今义:上对下的说明2.约束:古义:遵守约定(未尝有坚明约束者) ;今义:限制使不超出范围3.得罪:古义:得到惩处(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 ;今义:冒犯4.明年:古义:第二年(明年复攻赵); 今义:“今年”的下一年5.前进:古义:上前进献(于是相如前进缶);今义:向前行进6.宣言:古义:扬言((廉颇)宣言曰);今义:宣告,表示政府的公告7.鄙贱:古义:地位低下,见识浅薄(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今义:卑鄙下贱8.以往古义:从这里到那里,指地点(指以往十五都予赵);今义:表时间,从前,过去9.因而古义:趁此就……;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10.亲戚古义:内亲外戚,包括父母、兄弟、妻子和同族亲属等;今义:跟自己有婚姻关系或血缘关系的家庭或成员11.所以古义:……的原因;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12.美人古义:妃嫔;今义:美貌女子13.布衣古义:平民;今义:用布做的衣服14.走古义:跑;今义:行。15.去古义:离开;今义:跟“来”相对

cover

中考文言文复习梳理:邹忌讽齐王纳谏

2022年01月06日 17:37 • 初中语文

人教版语文九下中考文言文梳理: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学常识1、《战国策》:西汉刘向编订;国别体史书。2、邹忌:战国时齐人,善鼓琴,有辩才,曾任齐相。3、史书体例:(1)编年体——按年代顺序叙述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在同一年里可以叙述很多国家发生的事件。(《左传》、《资治通鉴》)(2)纪传体——以人物传记为中心记载历史事实。司马迁在《史记》中首创。(3)国别体 ———是先分国家,然后按年代叙述历史事件。(《战国策》、《国语》)。二、词语积累(一)词类活用1、暮(名词作状语,在晚上)寝而思之。2、吾妻之美(意动用法, “以……为美”)我者3、臣之妻私(名词作动词,偏爱)我。4、能面(名词作状语,当面)刺寡人之过者。5、闻(使动用法,“使……听到”)寡人之耳者。6、朝服(名词活用作动词,穿)衣冠。(二)古今异义1、今齐地方(地域方圆)千里2、能面(当面)刺寡人3、明日(第二天),徐公来4、忌不自信(相信自己)5、谤、讥、讽“谤” :诽谤、毁谤,指无中生有地说人坏话,毁人名誉。“讥”:讥讽”,指用旁敲侧击或尖刻的话指责或嘲笑对方的错误、缺点或某种表现。“谤”和“讥”在现代汉语里都是带贬义的,指造谣中伤或恶意的攻击 。在古代汉语里,这两个词都不带贬义。“谤”是背后议论或批评别人的缺点,“讥”是委婉的讽劝。本文中齐威王把“面刺”、“谤讥”、“上书谏”分为3种批评方式,都给予奖赏, “谤讥于市朝”,指的是在公共场所批评议论,这种批评议论是正当的。(三)一词多义1、朝:朝(在早晨)服衣冠于是入朝(朝廷)见威王能谤讥于市朝(公共场合)皆朝(朝见)于齐2、之:城北徐公,齐国之(助词,的)美丽者也。燕、赵、韩、魏闻之(代词,这件事)。孰视之(代词,徐公)。客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美我者。三、特殊句式1、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判断句式)2、忌不自信。(宾语前置句)3、与坐谈。 (省略句)4、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定语后置句)四、思想内容(一)内容概括课文生动地记叙了邹忌讽齐王纳谏,使齐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告诉我们只有广开言路,采纳群言,虚心接受批评意见并积极加以改正才有可能成功。标题中的“讽”是动词,讽喻的意思,特指下对上用委婉曲折的言词进行规劝;“谏”是名词,指批评意见。(二)故事启示1、齐王纳谏——兼听则明,偏听则暗,要广泛听取意见2、齐王除蔽——要从善如流、广开言路才能富国安民3、邹忌比美——人贵要有自知之明4、邹忌讽喻——谈话要讲究方法技巧,善于提出自己的意见建议五、文章结构第一段:写邹忌与徐公比美,不因妻、妾、客的赞美而自喜,而是从中悟出直言不易的道理。邹忌比美臣之妻→私我(语气肯定、不用怀疑,偏爱之情)臣之妾→畏我(畏怯、顺从的心理)臣之客→求我(平淡的肯定,逢迎、应酬的态度)第二段:写邹忌以切身经历类比(把家事、国事类比),得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达到规劝齐王除蔽纳谏的目的。威王受蔽宫妇左右→私王朝廷大臣→畏王四境之内→求王——深入浅出,由小事引出大道理,言辞委婉,现身说法,由此及彼,击中要害,说服力强第三、四段:写齐王纳谏及其结果。威王除蔽三令:面刺→上赏 三变:门庭若市上书→中赏 时时而间进谤讥→下赏 虽欲言,无可进者除蔽结果四国朝齐→战胜于朝廷六、艺术特点1.情节完整,人物生动。全文虽然只有三百多字,却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邹忌的两次窥镜,与妻、妾、客的三问三答,以及“暮寝而思”等情节,妙趣横生,富于生活气息,亲切有味。对人物的刻画特别讲究。如对邹忌,作者不重形体的刻画,而是着重用细节和对话,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又如,齐王只有两个举动,一是“王曰:‘善。’”二是“乃下令……”,就把一个贤明的君主形象表现得生动传神。

cover

初中文言文阅读题:邹忌讽齐王纳谏[答案]

2022年01月06日 17:35 • 初中语文

阅读文言文《邹忌讽齐王纳谏》,回答文后的问题。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与在文中的意思。(1)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2)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3)期年之后(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邹忌的谏言和诸葛亮《出师表》中的进言有相似之处,邹忌的建议是什么?试用《出师表》中的四个词语来概括:□□□□4. 你从本文中得到什么启示?请你联系实际生活谈一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1)偏爱 (2)指责 (3)满一年2.(1)(一天)早晨,(邹忌)穿戴好衣帽,察看镜子里(自己的形象),对他的妻子说:“我同城北徐公比,谁漂亮?”(2)由此看来,大王受蒙蔽太严重了。3.开张圣听4.(1)人贵有自知之明;(2)善于接受别人的意见;(3)批评别人要讲究方法。

cover

2012年中考语文试卷汇编:课内文言文试题(一)

2022年01月06日 17:35 • 初中语文

2012年中考语文试卷汇编·课内文言文试题原题及答案(安徽)曹刿论战(节选)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日:“未可。”齐人三鼓。刿日:“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日:“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日:“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日:“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邹忌讽齐王纳谏(节选)(邹忌)于是入朝见威王,日:“臣诚知不如徐公关。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誉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日:“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14.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5分)(1 )齐师败绩。公将驰之 驰:。(2)一鼓作气,再而衰 再:。(3)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靡:。(4)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刺:。(5)虽欲言,无可进者 虽:。15.翻译下列句子。 (4分)(1)彼竭我盈,故克之。 (2)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16.根据选文内容,完成下面的填空。 (2分)《曹刿论战(节选)》第一段,叙述了 的经过;《邹忌讽齐王纳谏(节选)》第一段,邹忌分析了 的原因。17.曹刿指挥作战,邹忌委婉劝谏,结果怎样? (4分) .(1)曹刿指挥作战的结果:。(2)邹忌委婉劝谏的结果:。14.(5分)(1)驱车追赶。 (2)第二次。 (3)倒下。 (4)指责。。 (5)即使。15.(4分)(1)他们的勇气已尽而我们的勇气正盛,所以打败了他们。(2)能在公共场合议论(我的)过错,让我听到的,可得到下等赏赐。(各占2分。意思对即可)16.(2分)齐鲁长勺之战 齐威王受蒙蔽(各占1分。意思对即可)17.(4分)(1)鲁军打败齐军,克敌制胜。(2)齐威王纳谏,燕赵韩魏来朝。(各占2分。意思对即可)

可按 ESC 键退出搜索

0 篇文章已搜寻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