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律一

古文:《周礼》: 凡乐,圜钟为宫,黄钟为角,太蔟为徵,姑洗为羽。
现代文:《周礼》: 凡乐,圜钟为宫,黄钟为角,太蔟为徵,姑洗为羽。

古文:若乐六变,则天神皆降,可得而礼矣。
现代文:若乐六变,则天神皆降,可得而礼矣。

古文:函钟为宫,太蔟为角,姑洗为徵,南吕为羽。
现代文:函钟为宫,太蔟为角,姑洗为徵,南吕为羽。

古文:若乐八变,即地祇皆出,可得而礼矣。
现代文:若乐八变,即地祇皆出,可得而礼矣。

古文:黄钟为宫,大吕为角,太蔟为徵,应钟为羽。
现代文:黄钟为宫,大吕为角,太蔟为徵,应钟为羽。

古文:若乐九变,则人鬼可得而礼矣。
现代文:若乐九变,则人鬼可得而礼矣。

古文:凡声之高下,列为五等,以宫、商、角、徵、羽名之。
现代文:按高低声分为五等,这五等各用宫、商、角、徵、羽来命名。

古文:为之主者曰宫,次二曰商,次三曰角,次四曰徵,次五曰羽,此谓之序;名可易,序不可易。
现代文:首先是宫,其次是商,再次是角,再次是徵,再次是羽,这就是次序。名可变,次序不可变。

古文:圜钟为宫,则黄钟乃第五羽声也,今则谓之角,虽谓之角,名则易矣,其实第五之声,安能变哉?
现代文:圜钟为宫,那么黄钟应是第五羽声,现在却称它为角声,虽称它为角声,名变了,其实质是第五羽声,怎能变呢?

古文:强谓之角而已。
现代文:牵强地称它为角声罢了。

古文:先王为乐之意,盖不如是也。
现代文:远古的圣王制乐的本意大概不是这样。

古文:世之乐异乎郊庙之乐者,如圜钟为宫,则林钟角声也。乐有用林钟者,则变而用黄钟,此祀天神之音云耳,非谓能易羽以为角也。
现代文:民间的音乐和郊庙的音乐差别在于,如果圜钟为宫,那么林钟为角声,乐中每逢有用林钟的地方就变成用黄钟,因为这是祭礼天神的音乐,所以如此,并不是说能把羽声变成角声。

古文:函钟为宫,则太蔟徵声也。乐有用太蔟者,则变而用姑洗,此求地祇之音云耳,非谓能易羽以为徵也。
现代文:如果函钟为宫,那么太蔟为徵声,乐中每逢有用太蔟的地方就变成用姑洗,因为这是向地祇祈祷的音乐,所以如此,并不是说能把羽声变为徵声。

古文:黄钟为宫,则南吕羽声也。乐有用南吕者,则变而用应钟,此求人鬼之音云耳,非谓能变均外音声以为羽也。
现代文:如果黄钟为宫,那么南吕为羽声,乐中每逢有用南吕的地方就变成用应钟,这是向祖宗祈祷的音乐,所以如此,并不是说能把韵外的音声变为羽声。

古文:应钟、黄钟,宫之变徵。文、武之出,不用二变声,所以在均外。
现代文:应钟,是黄钟宫的变徵,周文王、周武王的时代不再用变徵、变宫两个变声,所以它们在韵外。

古文:鬼神之情,当以类求之。
现代文:鬼神在音乐上的喜好应当用一类的事情来推求。

古文:朱弦越席,太羹明酒,所以交于冥莫者,异乎养道,此所以变其律也。
现代文:朱弦、蒲席、太羹、新酒,这些用来沟通鬼神的东西都和人们生活中所使用的不一样,这就是为什么祭祀鬼神的音乐要变易它的乐声的缘故。

古文:声之不用商,先儒以谓恶杀声也。
现代文:郊庙祭乐中不用商声,从前的学者认为是因为厌恶商声是杀声。

古文:黄钟之太蔟,函钟之南吕,皆商也,是杀声未尝不用也,所以不用商者,商,中声也。
现代文:实际上黄钟为宫时的太蔟,函钟为宫时的南吕,都是商声,因此未尝不用杀声,不用商声的原因,是因为商声是中声。

古文:宫生徵、徵生商,商生羽,羽生角。故商为中声。
现代文:宫生徵、徵生商,商生羽,羽生角,所以商为中声。

古文:降兴上下之神,虚其中声人声也。遗乎人声,所以致一于鬼神也。
现代文:迎接天上地下的鬼神,把中声,即人声空出来,去掉人声是为了专一地向鬼神致敬。

古文:宗庙之乐,宫为之先,其次角,又次徵,又次羽。
现代文:宗庙的祭乐,宫排列最前,其次是角,再次是徵,再次是羽。

古文:宫、角、徵、羽相次者,人乐之叙也,故以之求人鬼。
现代文:宫、角、徵、羽依次排列,这是人乐的顺序,所以用它来迎接祖宗。

古文:世乐之叙宫、商、角、徵、羽,此但无商耳,其余悉用,此人乐之叙也。
现代文:民间的音乐以宫、商、角、徵、羽为序,相比之下,宗庙的祭乐只是没有商声而已,其余的乐声都用,这是人乐的顺序。

古文:何以知宫为先、其次角、又次徵、又次羽?
现代文:怎么知道宫排在最前,其次是角,再次是徵,再次是羽?

古文:以律吕次叙知之也。
现代文:是根据律吕的次序知道的。

古文:黄钟最长,大吕次长,太蔟又次,应钟最短,此其叙也。
现代文:黄钟最长,其次是大吕,再次是太蔟,应钟最短,这就是四声的顺序。

古文:圆丘方泽之乐,皆以角为先,其次徵,又次宫,又次羽。
现代文:在圜丘、方泽祭礼天地时用的音乐,都应该将角排列在最前面,其次是徵,再后是宫,最后是羽。

古文:始于角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水。
现代文:在五行中, 角 代表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水。

古文:越金,不用商也。
现代文:越过 金 ,因而不用 商 音。

古文:木、火、土、水相次者,天地之叙,故以之礼天地,五行之叙: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此但不用金耳,其余悉用。
现代文:木、火、土、水之间的顺序,因此,可以以它作为祭天的礼仪。五行的顺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这里不用 金 ,其他都用。

古文:此叙,天地之叙也。
现代文:这一顺序就是天地的顺序。

古文:何以知其角为先、其次徵、又次宫、又次羽?
现代文:怎么知道将角排列在最前面,其次排列徵,再次排列宫,最后排列羽呢?

古文:以律吕次叙之也。
现代文:这是从律吕的顺序得知的。

古文:黄钟最长,太蔟次长,圜钟又次,姑洗又次,函钟又次,南吕最短,此其叙也。
现代文:在律吕中,黄钟最长,太蔟比黄钟短一些,圜钟又比太蔟短一些,姑洗又比圜钟短一些,函钟又比姑洗短一些,而南吕在律吕中最短,这就是律吕的顺序。

古文:此四音之叙也。
现代文:这是祭乐中四音的次序。

古文:天之气始于子,故先以黄钟;天之功毕于三月,故终之以姑洗。
现代文:天之气始于子,所以把黄钟放在前面;天之功完成于三月,所以把姑洗放在最后。

古文:地之功见于正月,故先之以太蔟;毕于八月,故终之以南吕。
现代文:地之功从正月开始显示,所以把太蔟放在最前面,完成于八月,所以把南吕放到最后。

古文:幽阴之气,钟于北方,人之所终归,鬼之所藏也,故先之以黄钟,终之以应钟。
现代文:幽阴之气,聚集于北方,这里是人最终的归宿,是鬼藏身的地方,劳以祭祖宗的音乐以黄钟开始,以应钟结束。

古文:此三乐之始终也。
现代文:这是三大祭乐的开头和结尾。

古文:角者,物生之始也。
现代文:角,是万物初生。徵,是万物成熟。

古文:徵者,物之成。
现代文:羽,是万物蛰伏。

古文:羽者,物之终。天之气始于十一月,至于正月,万物萌动,地功见处,则天功之成也,故地以太蔟为角,天以太蔟为徵。
现代文:天之气始于十一月,到了正月万物萌发、活动,地功开始显现的时候,天功就已经成熟了,所以地以太蔟为角,天以太蔟为徵。

古文:三月万物悉达,天功毕处,则地功之成也,故天以姑洗为羽,地以姑洗为徵。
现代文:三月万物全都生长出来了,天功完毕的时候,地功就成熟了,所以天以姑洗为羽,地以姑洗为徵。

古文:八月生物尽成,地之功终焉,故南吕以为羽。
现代文:八月万物全都成熟,这时地功祀天终结,所以南吕以为羽。

古文:圆丘乐虽以圜钟为宫,而曰 乃奏黄钟,以祀天神 ;方泽乐虽以函钟为宫,而曰 乃奏太蔟,以祭地祇 。
现代文:祭天的圜丘乐虽以圜钟为宫,却说 乃奏黄钟,以祀天神 ;祭地的方泽乐虽以函钟为宫,却说 乃奏太蔟,以祭地祇 。

古文:盖圆丘之乐,始于黄钟;方泽之乐,始于太蔟也。
现代文:大概因为圜丘之乐,始于黄钟;方泽之乐,始于太蔟。

古文:天地之乐,止是世乐黄钟一均耳。以此黄钟一均,分为天地二乐。
现代文:祭天地的音乐,只是世俗音乐中的黄钟一韵而已,把这一韵黄钟,分为天地二乐。

古文:黄钟之均。黄钟为宫,太蔟为商,姑洗为角。林钟为方泽乐而已。唯圜钟一律,不在均内。
现代文:黄钟之韵,黄钟为宫,太蔟为商,姑洗为角,林钟则用于方泽乐而已,唯有圜钟一律不在韵内。

古文:天功毕于三月,则宫声自合在徵之后、羽之前,正当用夹钟也。二乐何以专用黄钟一均?
现代文:天功在三月完毕,那么宫声自然应当在徵之后、羽之前,正应当用夹钟,天地二乐何以专用黄钟一韵?

古文:盖黄钟正均也,乐之全体,非十一均之类也。
现代文:大概黄钟是正韵,也含了全部乐声,和其他十一韵不一样。

古文:故《汉志》: 自黄钟为宫,则皆以正声应,无有忽微。
现代文:所以《汉书·律历志》说: 自黄钟为宫,那么都以正声应和,没有误差。

古文:他律虽当其月为宫,则和应之律有空积忽微,不得其正。
现代文:其他律虽然在其所对应的月份为宫,然而应和之律会有误差或者没有相应的律与音阶对应,不能获得其正声。

古文:其均起十一月,终于八月,统一歳之事也。
现代文:黄钟宫一韵开始于十一月,终结于八月,统摄一年的事情。

古文:他均则各主一月而已。
现代文:其他韵则各自主持所对应的一个月而已。

古文:古乐有下徵调,沈休文《宋书》曰: 下徵调法:林钟为宫,南吕为商。
现代文:古乐有下徵调,沈约的《宋书》说: 下徵调法:林钟为宫,南吕为商。

古文:林钟本正声黄钟之徵变,谓之下徵调。
现代文:林钟以正声黄钟为变徵,就称为下徵调。

古文:马融《长笛赋》曰: 反商下徵,每各异善。
现代文:马融《长笛赋》说: 反商下徵,每各异善。

古文:谓南吕本黄钟之羽,变为下徵之商,皆以黄钟为主而已。
现代文:说的是南吕原本是黄钟的羽声,变为下徵调中的商声,都是以黄钟为主而已。

古文:此天地相与之叙也。
现代文:这是天地二乐互相更迭的次序。

古文:人鬼始于正北,成于东北,终于西北,萃于幽阴之地也。
现代文:祭礼祖先的音乐始于正北,成于东北,终于西北,汇聚于幽阴之地。

古文:始于十一月,而成于正月者,幽阴之魄,稍出于东方也。
现代文:始于十一月而成于正月,是因为幽阴的魂魄,在东方渐渐显现。

古文:全处幽阴,则不与人接;稍出于东方,故人鬼可得而礼也;终则復归于幽阴,復其常也。
现代文:如果完全处于幽阴之地,就不能与人交接;渐渐出现于东方,所以祖先才能被礼拜;祖先最终会回归于幽阴之地,恢复其常态。

古文:唯羽声独远于他均者。世乐始于十一月,终于八月者,天地歳事之一终也。
现代文:唯独羽声比其他韵音距要长,这是因为世俗之乐始于十一月,终于八月,是天地间时令的一个循环。

古文:鬼道无穷,非若歳事之有卒,故尽十二律然后终,事先追远之道,厚之至也,此庙乐之始终也。
现代文:鬼道无穷,不像时令是有尽头的,所以要穷尽十二律然后终结。侍奉祖先追怀先人的礼节,要极为忠厚,这是庙乐的开始和终结。

古文:人鬼尽十二律为义,则始于黄钟,终于应钟,以宫、商、角、徵、羽为叙,则始于宫声,自当以黄钟为宫也。
现代文:祖先之乐从道理上讲要穷尽十二律,则开始于黄钟,终结于应钟,以宫、商、角、徵、羽为序,那么始于宫声,自然应当以黄钟为宫。

古文:天神始于黄钟,终于姑洗,以木、火、土、金、水为叙,则宫声当在太蔟徵之后,姑洗羽之前,则自当以圜钟为宫也。
现代文:祭天神之乐始于黄钟,终于姑洗,以木、火、土、金、水为序,那么宫声应当在太蔟徵之后,姑洗羽之前,于是自然应当以圜钟为宫。

古文:地祇始于太蔟,终于南吕,以木、火、土、金、水为叙,则宫声当在姑洗徵之后,南吕羽之前,中间唯函钟当均,自当以函钟为宫也。
现代文:祭地祇之乐始于太蔟,终于南吕,以木、火、土、金、水为序,那么宫声应当在姑洗徵之后,南吕羽之前,中间唯有函钟当韵,自然应当以函钟为宫。

古文:天神用圜钟之后,姑洗之前,唯有一律自然合用也。
现代文:祭天神之乐的宫声在圜钟之后,姑洗之前,唯有一律自然合用。

古文:不曰夹钟,而曰圜钟者,以天体言之也。
现代文:不称为夹钟而称为圜钟,是按天体来说的。

古文:不曰林钟,曰函钟者,以地道言之也。
现代文:不称为林钟而称为函钟,是以地道来说的。

古文:黄钟无异名,人道也。
现代文:黄钟没有别名,是因为人道。

古文:此三律为宫,次叙定理,非可以意凿也。
现代文:这二律为宫,次序定理,是不可以随意穿凿附会的。

古文:圜钟六变,函钟八变,黄钟九变,同会于卯,卯者,昏明之交,所以交上下、通幽明、合人神,故天神、地祇、人鬼可得而礼也。
现代文:圜钟六变,函钟八变,黄钟九变,同会集于卯,卯是黑夜和黎明的交汇点,所以能交上下、通幽明、合人神,所以天神、地祇、祖宗都能够在这个点上礼拜。

古文:自辰以往常在昼,自寅以来常在夜,故卯为昏明之交,当其中间,昼夜夹之,故谓之夹钟。
现代文:自辰时以后都是白昼,自寅时以后都是黑夜,所以卯时为昼夜的交汇点,是在它们的中间,白昼和黑夜夹着卯应对的音律,所以称为夹钟。

古文:黄钟一变为林钟,再变为太蔟,三变南吕,四变姑洗,五变应钟,六变蕤宾,七变大吕,八变夷则,九变夹钟。
现代文:黄钟一变为林钟,再变为太蔟,三变为南吕,四变为姑洗,五变为应钟,六变为蕤宾,七变为大吕,八变为夷则,九变为夹钟。

古文:函钟一变为太蔟,再变为南吕,三变姑洗,四变应钟,五变蕤宾,六变太吕,七变夷则,八变夹钟也。
现代文:函钟一变为太蔟,再变为南吕,三变为姑洗,四变为应钟,五变为蕤宾,六变为太吕,七变为夷则,八变为夹钟。

古文:圜钟一变为无射,再变为中吕,三变为黄钟清宫,四变合至林钟,林钟无清宫,至太蔟清官为四变;五变合至南吕,南吕无清宫,直至大吕清宫为五变;六变合至夷则,夷则无清宫,直至夹钟清宫为六变也。
现代文:圜钟一变为无射,再变为中吕,三变为黄钟清宫,四变正好到林钟,林钟无清宫,至太蔟清宫为四变,五变正好到南吕,南吕无清宫,直至大吕清宫为五变,六变正好到夷则,夷则无清宫,直至夹钟清宫为六变。

古文:十二律,黄钟、大吕、太蔟、夹钟四律有清宫,总谓之十六律。
现代文:十二律,黄钟、大吕、太蔟、夹钟四律有清宫,总称为十六律。

古文:自姑洗至应钟八律,皆无清宫,但处位而已。
现代文:自姑洗至应钟八律,都无清宫,只是占个位置罢了。

古文:此皆天理不可易者。
现代文:这些都是天理不可改动的。

古文:古人以为难知,盖不深索之。
现代文:古人认为难以理解,大概是没有深入地探索。

古文:听其声,求其义,考其序,无毫发可移,此所谓天理也。
现代文:聆听其乐声,推求其义蕴,考察其顺序,没有丝毫可以改动,这正是所谓的天理啊。

古文:一者人鬼,以宫、商、角、徵、羽为序者;二者天神,三者地祇,比以木、火、土、金、水为序者;四者以黄钟一均分为天地二乐者;五者六变、八变、九变皆会于夹钟者。
现代文:一是祭祖宗的音乐,以宫、商、角、徵、羽为序;二是祭天神的音乐;三是祭地祇的音乐,都以木、火、土、金、水为序;四是以黄钟一韵分为祭天和祭地两种音乐;五是六变、八变、九变都会聚于夹钟。

古文:六吕:三曰钟,三曰吕。
现代文:六吕:其中三个称钟,另外三个称为吕。

古文:夹钟、林钟、应钟。太吕、中吕、南吕。
现代文:夹钟、林钟、应钟,大吕、中吕、南吕。

古文:钟与吕常相间,常相对,六吕之间,復自有阴阳也。
现代文:钟与吕总是相间隔,相互对应,六吕之间又区分出了阴阳。

古文:纳音之法:申、子、辰、巳、酉、丑为阳纪,寅、午、戌、亥、卯、未为阴纪。
现代文:纳音的方法为,申、子、辰、巳、酉、丑为阳纪,寅、午、戌、亥、卯、未为阴纪。

古文:亥、卯、未,曰夹钟、林钟、应钟,阳中之阴也。
现代文:亥、卯、未,分别为夹钟、林钟、应钟,是阴中之阴。

古文:黄钟者,阳之所钟也;夹钟、林钟、应钟,阴之所钟也。
现代文:黄钟,是阳之所钟;夹钟、林钟、应钟,是阴之所钟。

古文:故皆谓之钟。
现代文:所以都称为 钟 。

古文:巳、酉、丑,太吕、中吕、南吕,阴中之阳也。
现代文:巳、酉、丑分别为大吕、中吕、南吕,是阴中之阳。

古文:吕,助也,能时出而助阳也,故皆谓之吕。
现代文:吕,是 助 的意思,能时时出来帮助阳,所以都称为 吕 。

古文:《汉志》言数曰: 太极元气,函三为一。
现代文:《汉书·律历志》谈历数时说: 初始时天地间的混沌之气,包含天、地、人三者而且把它们合而为一。

古文:极,中也;元,始也。
现代文:极,就是包罗万象;元,就是初始。

古文:行于十二辰,始动于子。
现代文:在十二辰中运行,始动于子时。

古文:参之于丑,得三。
现代文:于丑时乘以三得到三。

古文:又参之于寅,得九。
现代文:又在寅时乘三得到九。

古文:又参之于卯,得二十七。
现代文:又在卯时乘三得到二十七。

古文:历十二辰, 得十七万七千一百四十七。
现代文:这样经过十二辰,得到十七万七千一百四十七。

古文:此阴阳合德,气钟于子,化生万物者也。
现代文:这是因为阴阳合德,气聚集于子,从而化生了世间万物。

古文:殊不知此乃求律吕长短体算立成法耳,别有何义?
现代文:殊不知这只是推算律吕管长短的方法而已,哪里还有其他的意义呢?

古文:为史者但见其数浩博,莫测所用,乃曰 此阴阳合德,化生万物者也。
现代文:写史书的人只看到了数字的庞大,却不知道它到底有什么用,于是说 这是阴阳合德,化生万物啊 。

古文:尝有人于土中得一朽弊捣帛杵,不识,持归以示邻里。
现代文:曾经有人在土地中找到一枚朽烂了的捣帛杵,他不认识,拿着回家展示给邻居们看。

古文:大小聚观,莫不怪愕,不知何物。
现代文:邻里的大人小孩都围着来观看,都不知道它是个什么东西,没人不惊怪。

古文:后有一书生过,见之曰: 此灵物也。
现代文:后来有个书生经过,看见这个捣帛杵后说: 这是灵物。

古文:吾闻防风氏身长三丈,骨节专车。
现代文:我听说防风氏身高三丈,他的一节骨头可以装满一辆车。

古文:此防风氏胫骨也。
现代文:这是防风氏的胫骨。

古文:乡人皆喜,筑庙祭之,谓之 胫庙 。
现代文:乡里人都很欢喜,修筑庙宇来祭祀它,并称这庙为 胫庙 。

古文:班固此论,亦近乎 胫庙 也。
现代文:班固的这些议论,也和 胫庙 相近。

古文:吾闻《羯鼓录》序羯鼓之声云: 透空碎远,极异众乐。
现代文:我阅读《羯鼓录》,见书中叙述羯鼓的声音,说它 声破长空,穿透远方,特异于诸种乐器 。

古文:唐羯鼓曲,今唯有邠州一父老能之,有《大合蝉》、《滴滴泉》之曲。
现代文:唐代的羯鼓曲,如今只有邠州的一位老人能演奏,有《大合蝉》《滴滴泉》等曲名。

古文:余在鄜延时,尚闻其声。
现代文:我在鄜延时,还听过他的演奏。

古文:泾、原承受公事杨元孙因奏事回,有旨令召此人赴阙。
现代文:泾、原承受公事杨元孙因为奏事入京,回来后传达朝廷谕旨,令召此人赴阙。

古文:元孙至邠,而其人已死,羯鼓遗音遂绝。
现代文:元孙到邠州,而其人已去世,羯鼓流传下来的音曲遂从此断绝。

古文:今乐部中所有,但名存而已, 透空碎远 了无余迹。
现代文:现在官府乐班中所存的羯鼓曲,只不过徒有其名而已,所谓 声破长空,穿透远方 ,已全无剩余的痕迹。

古文:唐明帝与李龟年论羯鼓云: 杖之弊者四柜。 用力如此,其为艺可知也。
现代文:唐明皇与李龟年讨论羯鼓,曾说 鼓杖敲坏了的就有四柜 ,当时羯鼓的练习如此用力,其精湛的技艺也由此可见了。

古文:唐之杖鼓,本谓之 两杖鼓 ,两头皆用杖。
现代文:唐朝时期的杖鼓,本称 两杖鼓 ,两头都能用鼓槌敲击。

古文:今之杖鼓,一头以手拊之,则唐之 汉震第二鼓 也,明帝、宋开府皆善此鼓。
现代文:现在的杖鼓,一头用鼓槌敲,另一头用手拍打,则是唐人所称的 汉震第二鼓 。唐明皇、宋开府宋璟都擅长两杖鼓。

古文:其曲多独奏,如鼓笛曲是也。
现代文:两杖鼓演奏的曲子多是专用的,如与玉笛相配的鼓笛曲就是。

古文:今时杖鼓,常时只是打拍,鲜有专门独奏之妙。
现代文:现在的杖鼓,通常只是用桌击打节拍,很少有专门独奏的妙用,旧时杖鼓曲也全都散失了。

古文:古典悉皆散亡,顷年王师南征,得《黄帝炎》一曲于交趾,乃杖鼓曲也。 炎 或作 盐 。唐曲有《突厥盐》、《阿鹊盐》。施肩吾诗云: 颠狂楚客歌成雪,媚赖吴娘笑是盐。 盖当时语也。
现代文:当年王师南征时,于交趾搜集到一曲《黄帝炎》,即是杖鼓曲。唐代杖鼓曲有《突厥盐》《阿鹊盐》,施肩吾的诗句说 颠狂楚客歌成雪,妩媚吴娘笑是盐 ,可见鼓曲称 盐 就是当时的用语。

古文:今杖鼓谱中有炎杖声。
现代文:现在杖鼓谱子的标识符号中,还有 炎杖声 的名目。

古文:边兵每得胜回,则连队抗声凯歌,乃古之遗音也。
现代文:守卫边境的士兵每回得胜归来,就会连营结队地高唱凯歌,凯歌的曲调也是古时候遗留下来的曲调。

古文:凯歌词甚多,皆市井鄙俚之语。
现代文:凯歌的歌词有很多,用的都是市井街巷的俚俗语言。

古文:余在鄜延时,制数十曲,令士卒歌之,今粗记得数篇。
现代文:我在鄜延的时候,也曾创作了几十首,让士卒歌唱,现在还粗略地记得几篇。

古文:其一: 先取山西十二州,别分子将打衙头。
现代文:其一: 先取山西十二州,别分子将打衙头。

古文:回看秦塞低如马,渐见黄河直北流。
现代文:回看秦塞低如马,渐见黄河直北流。

古文:其二: 天威卷地过黄河,万里羌人尽汉歌。
现代文:其二: 天威卷地过黄河,万里羌人尽汉歌。

古文:莫堰横山倒流水,从教西去作恩波。
现代文:莫堰横山倒流水,从教西去作恩波。

古文:其三: 马尾胡琴随汉车,曲声犹自怨单于。
现代文:其三: 马尾胡琴随汉车,曲声犹自怨单于。

古文:弯弓莫射云中雁,归雁如今不记书。
现代文:弯弓莫射云中雁,归雁如今不寄书。

古文:其四: 旗队浑如锦绣堆,银装背嵬打回回。
现代文:其四: 旗队浑如锦绣堆,银装背嵬打回回。

古文:先教净扫安西路,待向河源饮马来。
现代文:先教净扫安西路,待向河源饮马来。

古文:其五: 灵武西凉不用围,蕃家总待纳王师。
现代文:其五: 灵武西凉不用围,蕃家总待纳王师。

古文:城中半是关西种,犹有当时轧吃根勿反。儿。
现代文:城中半是关西种,犹有当时轧吃儿。

古文:《柘枝》旧曲,遍数极多,如《羯鼓录》所谓《浑脱解》之类,今无復此遍。
现代文:柘枝旧时的曲目,章节非常多,比如《羯鼓录》中所说的 浑脱解 之类,今天的《柘枝》曲不再有这一类的遍数。

古文:寇莱公好《柘枝舞》,会客必舞《柘枝》,每舞必尽日,时谓之 柘枝颠 。
现代文:寇准喜好《柘枝》舞,与客人集会时必定要舞《柘枝》,况每一次跳舞都要跳一整天,当时的人称他为 柘枝颠 。

古文:今凤翔有一老尼,犹是莱公时柘枝妓,云 当时《柘枝》,尚有数十遍。今日所舞《柘枝》,比当时十不得二三。
现代文:今天在凤翔有一个老尼姑,是寇准当年的《柘枝》妓,她说: 当时的《柘枝》曲还有几十遍,今日所舞的《柘枝》,和当时的相比,遍数不到十分之二三。

古文:老尼尚能歌其曲,好事者往往传之。
现代文:老尼姑还能歌当时的曲子,有闲情逸致的人往往传唱她的曲子。

古文:古之善歌者有语,谓 当使声中无字,字中有声。
现代文:古时善于歌唱的人有种说法,就是歌唱应当做到 声中无字,字中有声 。

古文:凡曲,止是一声清浊高下如萦缕耳,字则有喉、唇、齿、舌等音不同。
现代文:凡是曲调,只不过是清浊高下不同的一种曲折连贯的发声,有如缠绕的一缕丝线;而歌词的字,则有喉音、唇音、齿音、舌音等发音部位的不同。

古文:当使字字举本皆轻圆,悉融入声中,令转换处无磊块,此谓 声中无字 ,古人谓之 如贯珠 ,今谓之 善过度 是也。
现代文:歌唱时,应当使字字都发自本部位而能轻松圆润,完全融入曲调的发声中,令声音转换处没有郁结障碍,这叫作 声中无字 ,古人称这种唱法如同贯串圆珠,现在说的善于过渡也是指这一技巧。

古文:如宫声字而曲合用商声,则能转宫为商歌之,此 字中有声 也,善歌者谓之 内里声 。
现代文:如宫声的字而曲调应该用商声,那就要能转换宫音而用商声把它唱出来,而这也就是 字中有声 ,善于歌唱的人称这样的发声是一种 内里声 。

古文:不善歌者,声无抑扬,谓之 念曲 ;声无含韫,谓之 叫曲。
现代文:不善于歌唱的人,声音没有适当的高低抑扬,那就叫 念曲 ;声音过于浅直而缺乏应有的内涵,那就成了 叫曲 。

古文:古诗皆咏之,然后以声依咏以成曲,谓之 协律 。
现代文:古代的诗歌都是可以吟咏的,然后依照吟咏时抑扬顿挫的韵律来谱成曲子,就叫做 协律 。

古文:其志安和,则以安和之声咏之;其志怨思,则以怨思之声咏之。
现代文:当诗歌表达安逸平和的感情时,就用安逸平和的音调来吟咏;当诗歌表达哀怨幽愤的感情时,就用哀怨幽愤的音调来吟咏。

古文: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则诗与志、声与曲,莫不安且乐;乱世之音怨以怒,则诗与志、声与曲,莫不怨且怒。
现代文:所以,太平时代的音乐安逸而欢乐,诗歌及其所表达的思想内容,音调和曲子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没有不安逸而欢乐的;动乱时代的音乐哀怨而幽愤,诗歌及其所表达的思想内容,音调和曲子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也就没有不哀怨幽愤的了。

古文:此所以审音而知政也。
现代文:这就是通过仔细考察音乐就可以知道政治情况的道理所在。

古文:诗之外又有和声,则所谓 曲 也。
现代文:诗之外又有所谓的和声,就叫做 曲 。

古文:古乐府皆有声有词,连属书之。
现代文:古代的乐府诗都既有和声又有词句,连起来写在一块儿。

古文:如曰贺贺贺、何何何之类,皆和声也。
现代文:如 贺贺贺 、 何何何 之类,都是和声。

古文:今管弦之中缠声,亦其遗法也。
现代文:如今演奏乐曲时的过门 缠声 ,也就是和声遗留下来的手法。

古文:唐人乃以词填入曲中,不复用和声。
现代文:唐代人把词句填入乐曲中,于是不再使用和声了。

古文:此格虽云自王涯始,然贞元、元和之间,为之者已多,亦有在涯之前者。
现代文:这种方法虽说是从王涯开始的,不过在贞元、元和年间,用这种方法的人已经很多了,还有一些甚至是在王涯之前使用的。

古文:又小曲有 咸阳沽酒宝钗空 之句,云是李白所制,然李白集中有《清平乐》词四首,独欠是诗;而《花间集》所载 咸阳沽酒宝钗空 ,乃云是张泌所为。
现代文:此外,小曲中有 咸阳沽酒宝钗空 的句子,相传是李白所作,但是在李白的诗集中只有《清平乐》词四首,唯独没有这首诗;而在《花间集》中虽记载有 咸阳沽酒宝钗空 的句子,却传是张泌所作。

古文:莫知孰是也。
现代文:这两种说法,也不知道到底哪一种是对的。

古文:今声词相从,唯里巷间歌谣及《阳关》《捣练》之类,稍类旧俗。
现代文:现今时代曲调和词意能够密切配合的,只有民间歌谣和《阳关三叠》《捣练子》一类的曲子,还比较接近于过去传统的格式。

古文:然唐人填曲,多咏其曲名,所以哀乐与声尚相谐会。
现代文:但是唐代人填曲时,大多是按照曲调名称的含义来填词的,所以所表达的悲哀、欢乐的情感与曲调还是配合得当的。

古文:今人则不复知有声矣,哀声而歌乐词,乐声而歌怨词。
现代文:现在的人却不再懂得曲调原本是有悲哀、欢乐之别的,所以往往用悲哀的曲调去吟唱欢乐的歌词,或者用欢乐的曲调去吟唱悲哀的歌词。

古文:故语虽切而不能感动人情,由声与意不相谐故也。
现代文:即使歌词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和情感非常深切,也不能打动人,原因就在于曲调与歌词意义搭配得不够妥当。

古文:唐《独异志》云: 唐承隋乱,乐簴散亡,独无徵音。
现代文:唐代的《独异志》一书中说: 唐朝是在动乱的隋朝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悬挂编磬的架子散失了,编磬里唯独少了一个徵音。

古文:李嗣真密求得之。
现代文:李嗣真很神秘地找到了它。

古文:闻弩营中砧声,求得丧车一铎,入振之于东南隅,果有应者。
现代文:他听到了军营造弩作坊里的捶衣石发出的声音,便找来一只丧车上的大铃铛,跑到弩营东南角上去摇,铃声果然引起了回声。

古文:掘之,得石一段,裁为四具,以补乐簴之阙。
现代文:挖掘那地方,找到了一块石头,把它切割成四块,用来补齐了编磬架上缺失的徵音。

古文:此妄也。
现代文:这是很荒谬的。

古文:声在短长厚薄之间,故《考工记》: 磬氏为磬,已上则磨其旁,已下则磨其端。
现代文:磬的声音的高低取决于它的长短厚薄,所以《考工记》里讲: 做磬的人在制磬的时候,如果磬的音偏高了,就磨它的两边;如果磬的音偏低了,就磨它的两头。

古文:磨其毫末,则声随而变,岂有帛砧裁琢为磬,而尚存故声哉。
现代文:磨去一点点,磬的音就会随之而发生变化,哪有把一块捣衣石切割打磨成四块以后,它依然还能保持原有声音的呢?

古文:兼古乐宫、商无定声,随律命之,迭为宫、徵。
现代文:再说在古代音乐中,宫和商音是没有固定音高的,是随着乐律的变化而定的,可以交替作为宫音、徵音。

古文:嗣真必尝为新磬,好事者遂附益为之说。
现代文:李嗣真肯定曾经做过新的磬,有些喜欢多事的人便牵强附会、添油加醋地编造出了上面的故事。

古文:既云: 裁为四具 ,则是不独补徵声也。
现代文:既然说把石砧分成了四块,就不会只用来补徵音了。

古文:《国史纂异》云: 润州曾得王磬十二以献,张率更叩其一,曰: 晋某歳所造也。是歳闰月,造磬者法月数,当有十三,宜于黄钟东九尺掘,必得焉。
现代文:《国史异纂》一书中说: 镇江曾经从地下挖到十二只玉磬并献给了朝廷,掌管计时的率更官张某敲了一下其中的一只便说: 这是晋代某年所造的,那一年有闰月,造磬的人是依照月数制磬的,应当有十三只磬。可以在所发现的黄钟磬的东边九尺远的地方挖掘,一定会找到。

古文:从之,果如其言。
现代文:按照他的话去挖,果然像他讲的那样。

古文:此妄也。
现代文:这是很荒唐的。

古文:法月律为磬,当依节气,闰月自在其间,闰月无中气,岂当月律?
现代文:依照月律来制造磬,应该按照节气,闺月已经包括在当中了,闰月是没有中气的,怎么能按照月律来造磬呢?

古文:此懵然者为之也。
现代文:这是不明事理的糊涂人的胡说八道。

古文:扣其一,安知其是晋某年所造?
现代文:敲一下其中的一只磬,哪里就能知道它是晋代某年所制造的呢?

古文:既沦陷在地中,岂暇復按方隅尺寸埋之?
现代文:既然失落掩埋在泥土里,哪里还会有工夫按一定的方位和间隔距离去埋呢?

古文:此欺诞之甚也!
现代文:这种自欺欺人的说法真是荒诞到了极点。

古文:《霓裳羽衣曲》。刘禹锡诗云: 三乡陌上望仙山,归作《霓裳羽衣曲》。
现代文:关于《霓裳羽衣曲》,刘禹锡的诗说: 三乡陌上望仙山,归作《霓裳羽衣曲》。

古文:又王建诗云: 听风听水作《霓裳》。
现代文:又有王建的诗说: 听风听水作《霓裳》。

古文:白乐天诗注云: 开元中,西凉府节度使杨敬述造。
现代文:白居易有首诗的注释说: 开元年间,西凉府节度使杨敬述作。

古文:郑嵎《津阳门诗》注云: 叶法善尝引上入月宫,闻仙乐。及上归,但记其半,遂于笛中写之。
现代文:郑嵎《津阳门》诗的注释说: 叶法善曾经引导皇上飞入月宫聆听仙乐,等回到人间时,皇上只记得其中的一半,于是就用笛子把它吹奏出来。

古文:会西凉府都督杨敬述进《婆罗门曲》,与其声调相符,遂以月中所闻为散序,用敬术所进为其腔,而名《霓裳羽衣曲》。
现代文:恰逢西凉府都督杨敬述进献《婆罗门曲》,与仙乐声调相符,于是就用月宫中所听到的为序曲,用杨敬述所进献的为曲子的主旋律,而且把曲子取名为《霓裳羽衣曲》。

古文:诸说各不同。
现代文:各种说法各不相同。

古文:今蒲中逍遥楼楣上有唐人横书,类梵字,相传是《霓裳谱》,字训不通,莫知是非。
现代文:今天蒲中逍遥楼的门楣上有唐朝人横着书写的文字,像是梵文,相传是《霓裳》的曲谱,由于不懂上面文字的意思,没人知道到底是不是。

古文:或谓今燕部有《献仙音曲》,乃其遗声。然《霓裳》本谓之道调法曲,今《献仙音》乃小石调耳。
现代文:又有人说今天燕部中有《献仙音曲》,是《霓裳羽衣曲》的遗声,然而《霓裳》原本被称为是道调法曲,今天的《献仙音》却是小石调,不知道哪种说法正确。

古文:未知孰是。《虞书》曰: 戛击鸣球,搏拊琴瑟以咏,祖考来格。
现代文:《虞书》说: 戛击鸣球,搏拊琴瑟以咏,祖考来格。

古文:鸣球非可以戛击,和之至,咏之不足,有时而至于戛且击;琴瑟非可以搏拊,和之至,咏之不足,有时而至于搏且拊。
现代文:鸣球原本不可以戛击,和谐到了极致,吟咏还不足以表达感情,有时候竟至于对鸣球又戛又击琴瑟原本不可以搏拊,和谐到了极致,吟咏还不足以表达感情,有时候竟至于对琴瑟又搏又拊。

古文:所谓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而不自知其然,和之至,则宜祖考之来格也。
现代文:正所谓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而自己不觉得,和谐到了极致,自然祖先就会降临。

古文:和之生于心,其可见者如此。
现代文:和谐的情意产生于内心,表现出来就是这个样子。

古文:后之为乐者,文备而实不足。乐师之志,主于中节奏、谐声律而已。
现代文:后代的乐师,徒有完备的形式而缺乏充实的情感,乐师的心思,只专注在节奏准确、声律谐和而已。

古文:古之乐师,皆能通天下之志,故其哀乐成于心,然后宜于声,则必有形容以表之。
现代文:古代的乐师都能与所处时代的情思相通,所以他们的哀乐产生于内心,然后用乐声来宣泄,而且必然有舞蹈来表现它们,所以乐声里有感情,乐声里有舞蹈。

古文:故乐有志,声有容,其所以感人深者,不独出于器而已。
现代文:古代乐师的音乐之所以能感人至深,不只是因为乐器而已。

古文:《新五代史》书唐昭宗幸华州,登齐云楼,西北顾望京师,作《菩萨蛮》辞三章,其卒章曰: 野烟生碧树,陌上行人去。
现代文:《新五代史》记载唐昭宗出奔华州时,曾登齐云楼,向西北回望京城,作《菩萨蛮》词三首,其中最后一首写道: 野烟生碧树,陌上行人去。

古文:安得有英雄,迎归大内中?
现代文:安得有英雄,迎归大内中?

古文:今此辞墨本犹在陕州一佛寺中,纸札甚草草。
现代文:现在这首词的手迹还在陕州一座佛寺中,纸张粗糙,字迹也很潦草。

古文:余顷年过陕,曾一见之,后人题跋多盈巨轴矣。
现代文:我往年路过陕州时曾看到过一回,后人的题跋甚多,已写满了一大卷轴。

古文:世称善歌者皆曰 郢人 ,郢州至今有白雪楼。
现代文:世人都称善于歌唱的人为 郢人 ,郢州至今还有白雪楼。

古文:此乃因宋玉问曰: 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次为《阳阿薤露》,又为《阳春白雪》,引商刻羽,杂以流徵。 遂谓郢人善歌,殊不考其义。
现代文:这是由宋玉《对楚王问》所说的 客有歌于郢中者 而来的,其文记载这位歌者始唱《下里巴人》,接着又唱《阳阿薤露》,然后又唱《阳春白雪》,以至 引唱商声,抑制羽声,杂入流变的徵声 ,世人遂因此而称郢人善歌,根本就没有考察宋玉这些话的真实含义。

古文:其曰 客有歌于郢中者 ,则歌者非郢人也。其曰 《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阳阿薤露》,和者数百人;《阳春白雪》,和者不过数十人;引商刻羽,杂以流徵,则和者不过数人而已。 以楚之故都,人物猥盛,而和者止于数人,则为不知歌甚矣。
现代文:他说 客有歌于郢中者 ,那么歌者就是 客 而不是郢人;他说 客唱《下里巴人》,郢城中跟着唱和的有几千人;唱《阳阿薤露》,唱和的有几百人;唱《阳春白雪》,唱和的就不过几十人了;而到他引唱商声,抑制羽声,杂入流变的徵声,则唱和的就只剩几人而已 一一以楚国的故都,人物众多繁盛,而能唱和的只有几个人,那么郢人不懂歌唱真也过头了!

古文:故玉以此自况,《阳春白雪》皆郢人所不能也。
现代文:所以这文章不过是宋玉自称 曲高和寡 的一种比况。

古文:以其所不能者明其俗,岂非大误也?
现代文:《阳春白雪》之曲,郢人所不能唱;以他们所不能唱的曲子作为代名词,称道他们有善歌的风俗,岂不是大错特错了吗?

古文:《襄阳耆旧传》虽云: 楚有善歌者,歌《阳菱白露》、《朝日鱼丽》,和之者不过数人。 復无《阳春白雪》之名。
现代文:《襄阳耆旧传》虽说 楚有善歌者,歌《阳菱白露》《朝日鱼丽》,和之者不过数人 ,而并没有《阳春白雪》的曲名。

古文:又今郢州,本谓之北郢,亦非古之楚都。
现代文:再说,现在的郢州本来称为北郢,也不是最早的楚都。

古文:或曰: 楚都在今宜城界中,有故墟尚在。 亦不然也。
现代文:有人说楚都在今天的宜城境内,那里还有故址的遗迹存在,这看法也不对。

古文:此鄢也,非郢也。
现代文:那地方是古代的鄢,而不是郢。

古文:据《左传》: 楚成王使籯宜申为商公,沿汉泝江,将入郢,王在渚宫下见之。
现代文:据《左传》记载,楚成王使斗宜申 为商公,沿汉泝江,将入郢;王在渚宫,下见之 。

古文:沿汉至于夏口,然后泝江,则郢当在江上,不在汉上也。
现代文:他先是沿着汉水来到夏口,然后溯长江而上,那么郢都应当在长江岸边,而不在汉水流域。

古文:又在渚宫下见之,则渚宫盖在郢也。
现代文:而且楚王先在渚宫,从渚宫下来见他,那么渚宫大概就在郢都。

古文:楚始都丹阳,在今枝江,文王迁郢,昭王迁都,皆在今江陵境中。
现代文:楚国开始建都丹阳,在今天的枝江;至文王时迁都于郢,昭王时又迁都于都,都在今天的江陵境内。

古文:杜预注《左传》云: 楚国,今南郡江陵县北纪南城也。
现代文:杜预注《左传》说: 楚国故都,就是现今南郡江陵县北的纪南城。

古文:谢灵运《邺中集》诗云: 南登宛郢城。
现代文:谢灵运《邺中集诗》说到: 南登宛郢城。

古文:今江陵北十二里有纪南城,即古之郢都也,又谓之南郢。
现代文:现在江陵以北十二里有纪南城,就是楚国的旧郢都,又称为南郢。

古文:今太常钟镈,皆于甬本为纽,谓之旋虫,侧垂之。
现代文:今天太常寺的钟镈都在甬的根部设有纽,称作旋虫,侧垂着。

古文:皇祐中,杭州西湖侧,发地得一古钟,匾而短,其枚长几半寸,大略制度如《凫氏》所载,唯甬乃中空,甬半以上差小,所谓衡者。
现代文:皇祐年间,杭州西湖畔从地下发掘出一口古钟,扁而且短,钟乳的长度将近半寸,大体上样式如《考工记·凫氏》所记载的,唯独甬是中空的,甬的上半部稍小,是所谓的衡。

古文:予细考其制,亦似有义。
现代文:我仔细推敲它的式样,似乎也有它的道理。

古文:甬所以中空者,疑钟縻自其中垂下,当衡甬之间,以横括挂之,横括疑所谓旋虫也。
现代文:甬之所以中空,怀疑是因为悬挂乐钟的绳子要从那中间垂下来,到了衡、甬之间的地方,用横栝把钟縻挂住,横栝怀疑就是所谓的旋虫。

古文:今考其名,竹筩之筩,文从竹、从甬,则甬仅乎空;甬半以上微小者,所以碍横括,以其横括所在也,则有横之义也。
现代文:现今来考究它的各部件名称的含义,竹筩的 筩 ,从竹、从甬,那么甬有空的意思;甬的上半部稍小是为了能挂住横栝,因为横栝就在这个部位,所以甬的上半部又被称作 衡 。

古文:其横括之形,似虫而可旋,疑所谓旋虫。
现代文:古钟横栝的形状似虫而且可以旋转,怀疑横栝就是所谓的旋虫。

古文:以今之钟、镈校之,此衡甬中空,则犹小于甬者,乃欲碍横括,似有所因。
现代文:以今天的钟镈来和它比较,这口古钟的衡、甬中空,衡比甬小是为了挂住横栝,似乎有它的道理。

古文:彼衡、甬俱实,则衡小于甬,似无所因。
现代文:今天的钟衡、甬都是实心的,那么衡比甬小,似乎没有道理。

古文:又以其括之横于其中也,则宜有衡义。实甬直上植之,而谓之衡者何义?
现代文:古钟的衡因为有横栝横在其中,所以应该称为衡;今天钟的衡只是立在实心的甬上,并没有横栝横在其中,也称为衡有什么意义呢?

古文:又横括以其可旋而有虫形,或可谓之旋虫;今钟则实其纽不动,何缘得 旋 名?
现代文:另外横栝因为可以旋转而且有虫的形状,或许可以称为旋虫;今天钟的纽是固定的不能转动,有什么理由称作旋虫呢?

古文:若以侧垂之,其钟可以掉荡旋转,则钟常不定,击者安能常当其燧?
现代文:如果把它侧垂着,那口古钟就会摆动旋转,那么钟总是没法固定,击钟的人怎能总敲击在隧上呢?

古文:此皆可疑,未知孰是。
现代文:这些都是疑点,不知道今天的钟对还是古钟对。

古文:其钟今尚在钱塘,予群从家藏之。
现代文:这口古钟今天还在钱塘,我的子侄家收藏着它。

古文:海州士人李慎言,尝梦至一处水殿中,观宫女戏球。山阳蔡绳为之传,叙其事甚详。
现代文:海州有个士人叫李慎言,曾经在梦里到一个水殿里观看宫女的抛球游戏,山阳的蔡绳为这事作了篇传,把这事叙述得非常详细。

古文:有《抛球曲》十余阕,词皆清丽。
现代文:有十几首《抛球曲》,辞藻清丽。

古文:今独记两阕: 侍燕黄昏晚未休,玉阶夜色月如流。
现代文:今天只记得两首: 侍燕黄昏晚未休,玉阶夜色月如流。

古文:朝来自觉承恩醉,笑倩旁人认绣球。
现代文:朝来自觉承恩醉,笑倩旁人认绣球。

古文: 堪恨隋家几帝王,舞裀揉尽绣鸳鸯。
现代文: 堪恨隋家几帝王,舞裀揉尽绣鸳鸯。

古文:如今重到抛球处,不是金炉旧日香。
现代文:如今重到抛球处,不是金炉旧日香。

古文:琴虽用桐,然须多年木性都尽,声始发越。
现代文:琴虽然用桐木制作,但必须是生长多年的桐木,到它的木材质性差不多都失去了,用以制作的琴的音声才能激扬清越。

古文:予曾见唐初路氏琴,木皆枯朽,殆不胜指,而其声愈清。
现代文:我曾见过唐朝初年的路氏琴,木质都枯朽了,看上去几乎都承受不了手指的弹拨,然而其音声更加清亮。

古文:又常见越人陶道真畜一张越琴,传云古冢中败棺杉木也,声极劲挺。
现代文:又曾见到越人陶道真所收藏的一张越琴,相传是用古墓中出土的破烂棺材的杉木制作的,音声极为有力而挺拔。

古文:吴僧智和有一琴,瑟瑟微碧,纹石为轸,制度音韵皆臻妙。
现代文:吴地僧人智和有一张琴,瑟瑟呈霉绿色,用花纹石作弦柱,制作样式和音声韵律都达到美妙的程度。

古文:腹有李阳冰篆数十字,其略云: 南溟岛上得一木,加伽陀罗,纹如银屑,其坚如石,命工斲为此琴。
现代文:其腹部有李阳冰篆书的数十字,大略是说: 从南海的一座岛上得到一种木材,名叫伽陀罗,其纹理如同银子的碎屑,而坚硬得像石头,遂命工匠斫削加工为这张琴。

古文:篆文甚古劲。
现代文:篆文的书法甚为古朴而强劲。

古文:琴材欲轻、松、脆、滑,谓之四善。
现代文:制琴的材质,通常是希望它质量轻、质地疏松、材性脆而不绵软、纹理光滑,这叫做 四善 。

古文:木坚如石,可以制琴,亦所未谕也。
现代文:李阳冰所说的木质硬如石头,这样的材料也可以制琴,是让人有点闹不明白的。

古文:《投荒录》云: 琼管多乌樠、呿陀,皆奇木。
现代文:《投荒录》说: 琼州之地多有乌樠木、呿陀木,都是珍奇的树木。

古文:疑 伽陀罗 即 呿陀 也。
现代文:我怀疑伽陀罗木即是呿陀木。

乐律二

古文:前世遗事,时有于古人文章中见之。
现代文:古代的逸事,有时候在古人的文章中也可以看到。

古文:元稹诗有 琵琶宫调八十一,三调弦中弹不出。
现代文:元稹有句诗说 琵琶宫调八十一,三调弦中弹不出。

古文:琵琶共有八十四调,盖十二律各七均,乃成八十四调。
现代文:琵琶共有八十四调,大概是十二律每一律各有七韵,一共是八十四调。

古文:稹诗言 八十一调 ,人多不喻所谓。
现代文:元稹的诗说 八十一调 ,人们大多都不明白他这么说是什么意思。

古文:余于金陵丞相家得唐贺怀智《琵琶谱》一册,其序云: 琵琶八十四调。
现代文:我在金陵丞相家获得唐朝贺怀智一册《琵琶谱》,它的序言说: 琵琶八十四调。

古文:内黄钟、太蔟、林钟宫声,弦中弹不出,须管色定弦。
现代文:内黄钟、太蔟、林钟宫声,弦中弹不出,须管色定弦。

古文:其余八十一调,皆以此三调为準,更不用管色定弦。
现代文:其余八十一调,皆以此三调为准,更不用管色定弦。

古文:始喻稹诗言。如今之调琴,须先用管色 合 字定宫弦下生徵,徵弦上生商,上下相生,终于少商。
现代文:看到这个才明白元稹诗句中所说的如同今天的调琴,要先用管色 合 字确定宫弦,然后以宫弦下生徵,徵弦上生商,上下相生,直到少商。

古文:凡下生者隔二弦,上生者隔一弦取之。
现代文:但凡下生的隔二弦,上生的隔一弦取之。

古文:凡弦声皆当如此。
现代文:凡是弦声都应当如此。

古文:古人仍须以金石为準,《商颂》 依我磬声 是也。
现代文:古人都须要以金石乐器为定音标准,《商颂》 依我磬声 说的就是这一情形。

古文:今人苟简,不復以弦管定声,故其高下无準,出于临时。
现代文:今天的人贪图省事,不再用弦管乐器定声,所以声音的高低没有定准,都是临时调配。

古文:怀智《琵琶谱》调格,与今乐全不同。
现代文:贺怀智《琵琶谱》中的调格,与今乐完全不同。

古文:唐人乐学精深,尚有雅律遗法。
现代文:唐人乐学精深,还保留有古乐的雅律遗法。

古文:今之燕乐,古声多亡,而新声大率皆无法度。
现代文:今天的燕乐中,古声大多亡佚,而新声大抵都没有法度。

古文:乐工自不能言其义,如何得其声和?
现代文:乐工自身都不能讲明白乐中的道理,如何能让他们的音乐和谐呢?

古文:今教坊燕乐,比律高二均弱。 合 字比太蔟微下,却以 凡 字当宫声,比宫之清微高。
现代文:今天教坊的燕乐比唐律高二律稍弱。 合 字比太蔟略低,却以 凡 字当宫声,比黄钟清宫稍高。

古文:外方乐尤无法,求体又高教坊一均以来。
现代文:中原以外的音乐尤其没有法度,大体上又比教坊的高一律多。

古文:唯北狄乐声,比教坊乐下二均。
现代文:唯独北狄的乐声,比教坊乐低二律。

古文:大凡北人衣冠文物,多用唐俗,此乐疑亦唐之遗声也。
现代文:大致北方人的服饰器物多采用唐代的风俗,这种音乐怀疑也是唐代音乐的残留。

古文:今之燕乐二十八调,布在十一律,唯黄钟、中吕、林钟三律,各具宫、商、角、羽四音;其余或有一调至二三调,独蕤宾一律都无。
现代文:今天的燕乐二十八调分布在十一律上,唯独黄钟、中吕、林钟三律各自具有宫、商、角、羽四音;其余的律有的有一调,有的有二三调,唯独蕤宾这一律一调都没有。

古文:内中管仙吕调,乃是蕤宾声,亦不正当本律。
现代文:其中的管仙吕调是蕤宾声,但也不算是本律。

古文:其间声音出入,亦不全应古法。
现代文:这二十八调中的声音也有出入,不完全符合从前的法度。

古文:略可配合而已。
现代文:仅是大体上可以配合而已。

古文:如今之中吕宫,却是古夹钟宫;南吕宫,乃古林钟宫;今林钟商,乃古无射宫;今大吕调,乃古林钟羽。
现代文:比如今天的中吕宫,却是古代的夹钟宫;南吕宫是古代的林钟宫;今天的林钟商是古代的夷则商;今天的南吕调,是古代的林钟羽。

古文:虽国工亦莫能知其所因。
现代文:即使是全国最优秀的乐工也不清楚其中的缘由。

古文:十二律并清宫,当有十六声。
现代文:十二律加上清宫,应当有十六声。

古文:今之燕乐止有十五声。
现代文:今天的燕乐只有十五声。

古文:盖今乐高于古乐二律以下,故无正黄钟声,只以 合 字当大吕,犹差高,当在大吕、太蔟之间, 下四 字近蔟, 高四 字近夹钟, 下一 字近姑洗, 高一 字近中吕, 上 字近蕤宾; 勾 字近林钟, 尺 字近夷则, 工 字近南吕, 高工 字近无射, 六 字近应钟, 下凡 字为黄钟清。 高凡 字为太吕清, 下五 字为太蔟清, 高五 字为夹钟清。
现代文:大概今乐比古乐高二律稍弱,所以没有正黄钟声,只认 合 字当大吕,仍然偏高,本应当在大吕、太蔟之间, 下四 字近太蔟, 高四 字近夹钟, 下一 字近姑洗, 高一 字近中吕, 上 字近蕤宾, 勾 字近林钟, 尺 字近夷则, 下工 字近南吕, 高工 字近无射, 下凡 字近应钟, 下凡 字为黄钟清。 高凡 字为大吕清, 下五 字为太蔟清, 高五 字为夹钟清。

古文:法虽如此,然诸调杀声,不能尽归本律,故有偏杀、侧杀、寄杀、元杀之类。
现代文:法度虽然如此,然而各调中的杀声,不能完全规划本律,所以有偏杀、侧杀、寄杀、元杀之类。

古文:虽与古法不同,推之亦皆有理。
现代文:虽然与古代的法度不同,推敲它也自有道理。

古文:知声者皆能言之,此不备载也。
现代文:通晓音乐的人都能把它讲明白,这里就不一一记载了。

书画

古文:藏书画者,多取空名。偶传为钟、王、顾、陆之笔,见者争售,此所谓 耳鉴 。
现代文:收藏书画作品的人,往往只注重书画家的名声,偶然传闻某幅作品为钟、王、顾、陆的手笔,见到者就争相购买,这就叫做 耳鉴 。

古文:又有观画而以手摸之,相传以谓色不隐指者为佳画,此又在耳鉴之下,谓之 揣骨听声 。
现代文:又有观画而用手去摩挲的,相传以为画布不硌手指的为佳画,这又在 耳鉴 之下,被称为 揣骨听声 。

古文:欧阳公尝得一古画牡丹丛,其下有一猫,未知其精粗。
现代文:欧阳修曾经得到一幅牡丹丛古画,牡丹丛下还画着一只猫,欧阳修不知道这幅画的好坏优劣。

古文:丞相正肃吴公与欧公姻家,一见曰: 此正午牡丹也。
现代文:丞相吴育跟欧阳修是亲家,一见到这幅画就说: 这画的是正午的牡丹。

古文:何以明之?
现代文:是凭借什么知道的呢?

古文:其花披哆而色燥,此日中时花也;猫眼黑睛如线,此正午猫眼也。
现代文:花朵完全开放、花瓣散开,而且花的色泽显得干燥,这是正午时的花。猫眼睛里黑瞳仁像条线,这是正午时的猫眼。

古文:有带露花,则房敛而色泽。
现代文:假如是早上带露的花,那就应该花冠收拢、色泽鲜亮。

古文:猫眼早暮则睛圆,日渐中狭长,正午则如一线耳。
现代文:猫的瞳孔早上和傍晚是圆的,时间越接近中午就越狭长,到正午时分就细得像一条线了。

古文:此亦善求古人心意也。
现代文:这就是善于研究、揣摩古人作画的笔意。

古文:相国寺旧画壁,乃高益之笔。
现代文:大相国寺的旧壁画,是高益的真迹。

古文:有画众工奏乐一堵,最有意。
现代文:有一面墙上的一幅众乐工演奏音乐的壁画最有意味。

古文:人多病拥琵琶者误拨下弦,众管皆发 四 字。琵琶 四 字在上弦,此拨乃掩下弦,误也。
现代文:观画的人多半会认为画中弹奏琵琶的人错拨了下弦,因为所有的管乐器都在发 四 这个音,而琵琶上的 四 字应该在上弦,这画中人所持的拨子是遮掩着下弦的,画错了。

古文:余以谓非误也。盖管以发指为声,琵琶以拨过为声,此拨掩下弦,则声在上弦也。
现代文:我认为不是画错了,因为管乐器是在按孔的指头抬起时发声,而琵琶则是在拨子从弦上划过时发声,这画中的拨子遮掩住下弦,那么发声的弦应该正是上弦。

古文:益之布置尚能如此,其心匠可知。
现代文:高益作画的布局安排尚且能如此,他的匠心独运之处是可以推知的。

古文:书画之妙,当以神会,难可以形器求也。
现代文:书画作品的奥妙之处,当从心领神会的意境上体悟,难以仅从形迹的相似性上寻求。

古文:世之观画者,多能指摘其间形象、位置、彩色瑕疵而已,至于奥理冥造者,罕见其人。
现代文:世上观赏绘画作品的人,大都不过能指摘画中的事物形象、配备位置及色彩运用等方面的瑕疵而已,至于确实能够在冥冥中领会优秀画作的深刻意境和哲理的,罕见其人。

古文:如彦远《画评》言:王维画物,多不问四时,如画花往往以桃、杏、芙蓉、莲花同画一景。
现代文:如张彦远的《画评》言说: 王维画景物,多不问四时节令,比如画花,是经常将不同季节的桃、杏、芙蓉、莲花等都画在同一幅画上。

古文:余家所藏摩诘画《袁安卧雪图》,有雪中芭蕉,此乃得心应手,意到便成,故其理入神,迥得天意,此难可与俗人论也。
现代文:我家收藏的摩诘所画《袁安卧雪图》,有雪中芭蕉,这是得心应手的创作,意趣到处便可成画,所以能够达理入神,深得天机本性。这是很难与普通人理论的。

古文:谢赫云: 卫协之画,虽不该备形妙,而有气韵,凌跨群雄,旷代绝笔。
现代文:谢赫说: 卫协的画,虽然不能完全精妙逼真地绘出事物的外在形象,而有生动的神气和韵味,所画超越竞起的名家,可称是空前绝后的作品。

古文:又欧文忠《盘车图》诗云: 古画画意不画形,梅诗咏物无隐情。
现代文:欧阳文忠公的《盘车图诗》又说: 古画画意不画形,梅诗咏物无隐情。

古文:忘形得意知者寡,不若见诗如见画。
现代文:忘形得意知者寡,不若见诗如见画。

古文:此真为识画也。
现代文:这些都是真正懂得绘画奥妙之所在的言论。

古文:王仲至阅吾家画,最爱王维画《黄梅出山图》,盖其所图黄梅、曹溪二人,气韵神检,皆如其为人。
现代文:王仲至观赏我家的藏画,最喜欢王维画的《黄梅出山图》。这是由于所画黄梅、曹溪二人,气韵神情和约束检点的态度,都像他们的为人。

古文:读二人事迹,还观所画,可以想见其人。
现代文:阅读传记所载二人的事迹,再看王维所画,可以想见二人的真实形象。

古文:画工画佛身光,有匾圆如扇者,身侧则光亦侧,此大谬也。
现代文:画工画佛身的辉光,有时画作扁圆状扇形的,如果佛身侧转时,那辉光也侧转,这就大错特错了。

古文:渠但见雕木佛耳,不知此光常圆也。
现代文:他们大概只见到过木雕的佛像而已,不知道这种圆形的辉光是固定不变的。

古文:又有画行佛,光尾向后,谓之顺风光,此亦谬也。
现代文:还有人画行走的佛,把那辉光的尾部画得拖向后方,叫什么 顺风光 ,这也是错误的。

古文:人不能至于此,皆自成之也。 得已之全者如此。
现代文:佛的辉光是修成定果的光。即使是遇到能毁灭一切的劫风也不会动摇,哪里是寻常之风所能吹动的啊!

古文:度支员外郎宋迪工画,尤善为平远山水,其得意者有《平沙雁落》、《远浦帆归》《山市晴岚》、《江天暮雪》、《洞庭秋月》、《潇湘夜雨》、《烟寺晚钟》、《渔村落照》,谓之 八景 ,好事者多传之。
现代文:度支员外郎宋迪精工绘画,尤其擅长平山远水。其得意作品,有《平沙雁落》《远浦帆归》《山市晴岚》《江天暮雪》《洞庭秋月》《潇湘夜雨》《烟寺晚钟》《渔村落照》,称为 八景 ,喜欢的人多为传播。

古文:往歳小村陈用之善画,迪见其画山水,谓用之曰: 汝画信工,但少天趣。
现代文:往年小窑村陈用之善于绘画,宋迪见其山水画,对他说: 你的画确实精工,但缺少自然情趣。

古文:用之深伏其言,曰: 常患其不及古人者,正在于此。
现代文:用之深深叹服他这话,说: 我常担心自己的画不及古人,正在于这一点。

古文:迪曰: 此不难耳,汝先当求一败墙,张绢素讫,倚之败墙之上,朝夕观之。
现代文:宋迪说: 这点不难做到。你可以先找一堵破败的墙壁,对着墙壁张起一幅白色丝绢的大画布,然后倚在败墙上,早晨晚上日出日落时,都看败墙在画布上的投影。

古文:观之既久,隔素见败墙之上,高平曲折,皆成山水之象。
现代文:观看得久了,隔着画布就能见到败墙的上部,高低平凹,曲曲折折,都能变幻成山水的景象。

古文:心存目想:高者为山,下者为水;坎者为谷,缺者为涧;显者为近,晦者为远。
现代文:心目一体而存想:败墙高处是山,低处是水;凹陷处是山谷,缺口处是山涧;显豁处是近景,模糊处是远景。

古文:神领意造,怳然见其有人禽草木飞动往来之象,了然在目。
现代文:神会而意到,忽然发现败墙上都是人物、禽兽、草木飞动往来的景象,全然历历在目。

古文:则随意命笔,默以神会,自然境皆天就,不类人为,是谓活笔。
现代文:于是随意命笔,默然画出心领神会的意象,自然画中的意境就都天然而成,不似人为的造作,这就叫做 活笔 。

古文:用之自此画格进。
现代文:用之自此以后,绘画的格调得以不断进步。

古文:唐韩偓为诗极清丽,有手写诗百余篇,在其四世孙奕处。
现代文:南唐徐铉善于小篆书法,对着日光看他的小篆作品,笔画的中心都有一缕浓墨,恰在笔画的正中。至于笔画的曲折之处,这缕浓墨也在正中,没有偏侧到笔画两边的。

古文:偓天復中避地泉州之南安县,子孙遂家焉。
现代文:这是由于笔锋直行,既不倒退,也不偏斜,所以笔锋常在笔画的正中。

古文:庆历中予过南安,见奕出其手集,字极淳劲可爱。后数年,奕诣阙献之。
现代文:这是小篆书法正宗的运笔法度。徐铉曾自称 我到晚年才摸索出竵匾之法 。

古文:以忠臣之后,得司士参军,终于殿中丞。又余在京师见偓《送光上人》诗,亦墨迹也,与此无异。《名画录》: 吴道子尝画佛,留其圆光,当大会中,对万众举手一挥,圆中运规,观者莫不惊呼。
现代文:凡是小篆,一般喜欢瘦而长;折衷使用歪、扁的运笔法度,非具有老到经验的书法家不能做到。《名画录》里说: 吴道子曾经绘制佛像,留下一圈佛光不画,等到举行盛典的时候,当着成千上万人的面,举起手来一挥而就,佛光圆得就像用圆规所画一般,众人无不惊叹。

古文:画家为之自有法,但以肩倚壁,尽臂挥之,自然中规。
现代文:画家绘制圆形自有办法,只要将肩头靠近墙壁,尽量伸长臂膀挥手画圆,自然像用圆规画出的一样。

古文:其笔画之粗细,则以一指拒壁以为準,自然均匀。
现代文:画家控制笔画粗细的方法,就是由握笔之手的一个手指抵住墙壁作为保持距离的标准,画出的线条自然粗细均匀。

古文:此无足奇。
现代文:这些都不足为奇。

古文:道子妙处,不在于此,徒惊俗眼耳。
现代文:吴道子绘画的高妙之处并不在于这些地方,只不过令俗人之眼感到惊异罢了。

古文:晋、宋人墨迹,多是吊丧问疾书简。
现代文:现存的两晋及刘宋时人物的书法真迹,大都是吊丧问疾的书信之类。

古文:唐贞观中,购求前世墨迹甚严,非吊丧问疾书迹。皆入内府。
现代文:唐代贞观年间,搜访购求前世书法真迹的措施非常严格,只要不是吊丧问疾的书信之类,全都入于皇宫的内府。

古文:士大夫家所存,皆当日朝廷所不取者,所以流传至今。
现代文:如今士大夫家所收藏的,都是当时朝廷所不收的,所以能够流传到现在。

古文:国初,江南布衣徐熙、伪蜀翰林待诏黄筌,皆以善画著名,尤长于画花竹。
现代文:本朝立国之初,江南处士徐熙、后蜀翰林待诏黄筌,都以善画著名,尤其擅长画花竹。

古文:蜀平,黄筌并二子居宝、居实,弟惟亮,皆隶翰林图画院,擅名一时。
现代文:后蜀平定后,黄筌及诸子居宝、居寀、居实,以及弟惟亮,都入宋而隶籍于翰林图画院,擅画名于一时。

古文:其后江南平,徐熙至京师,送图画院品其画格。
现代文:此后江南平定,徐熙被征至京师,也送到图画院供职。

古文:诸黄画花,妙在赋色,用笔极新细,殆不见墨迹,但以轻色染成,谓之写生。徐熙以墨笔画之,殊草草,略施丹粉而已,神气迥出,别有生动之意。
现代文:品评他们的绘画风格,黄氏父子兄弟画花,妙在着色,用笔极为鲜艳细致,几乎看不到墨迹,只以淡淡的色彩染成,他们自称为 写生 ;徐熙画花,则是用墨笔画的,特别潦草,然后在水墨上略施彩色,神气便迥然而出,别有一番生动的韵味。

古文:筌恶其轧已,言其画粗恶不入格,罢之。
现代文:黄筌妒忌徐熙超过自己,就说徐熙的画粗糙拙劣不入流,徐熙遂被罢去图画院待诏的职事。

古文:熙之子乃效诸黄之格,更不用墨笔,直以彩色图之,谓之 没骨图 。工与诸黄不相下,筌等不復能瑕疵,遂得齿院品。
现代文:徐熙之子于是仿效诸黄的风格,更不用墨笔,而直接用彩色来画,称所画为 没骨图 ,且精工与诸黄不相上下,黄筌等也不再能指摘其瑕疵,因而得以列入图画院入品的作品中。

古文:然其气韵皆不及熙远甚。
现代文:然而所谓 没骨图 的气韵,已远不及徐熙的作品。

古文:余从子辽喜学书,尝论曰: 书之神韵,虽得之于心,然法度必资讲学。
现代文:我的侄子沈辽喜欢学书法,曾经议论说: 书法的神韵虽然要有悟性才能体会到,然而规矩法度是一定要靠讲论学习的。

古文:常患世之作字,分制无法。
现代文:常见世人写字的毛病,在于合体字各部分的拆合安排没有章法。

古文:凡字有两字、三、四字合为一字者,须字字可拆。若笔画多寡相近者,须令大小均停。
现代文:凡是一字有用两个字或三四个字合成的,应该使字字可拆开;如果笔画的多寡相近的,要使它们大小匀称。

古文:所谓笔画相近,如 殺 字,乃四字合为一,当使 乂 、 木 、 几 、 又 四者大小皆均。如 尗 字,乃二字合,当使 上 与 小 二者,大上长短皆均。
现代文:所谓笔画的多寡相近,如 殺 字,是四个字合为一字的,应当使 乂 、 木 、 几 、 又 四者的大小都均匀;又如 尗 字,是两个字合为一字的,应当使 上 与 小 二者的大小长短都均匀。

古文:若笔画多寡相远,即不可强牵使停。寡在左,则取上齐:寡在右,则取下齐。
现代文:如果笔画的多寡相差较多,则不可牵强地使之均匀,笔画少的在左就在上面取齐,笔画少的在右就在下面取齐。

古文:如从口、从金,此多寡不同也, 唫 即取上齐: 釦 则取下齐。如从尗、从又、及从口、从胃三字合者,多寡不同,则 叔 当取下齐, 喟 当取上齐。
现代文:如从 口 从 金 ,这是笔画多寡不同的,二者合成 唫 字即在上面取齐,合成 釦 字则在下面取齐;又如从 尗 从 又 ,及从 口 从 胃 ,都是三个字合成一字的,两边笔画的多寡不同,则 叔 字应当在下面取齐, 喟 字应当在上面取齐。

古文:如此之类,不可不知,又曰: 运笔之时,常使意在笔前。 此古人良法也。
现代文:诸如此类,都不可不知道。 又说: 运笔的时候,要常使每一笔的书写法度在落笔之前已在心中形成,这是古人练习书法的良好方法。

古文:王羲之书,旧传唯《乐毅论》乃羲之亲书于石,其他皆纸素所传。
现代文:王羲之王羲之的书法作品,旧时相传只有《乐毅论》是王羲之亲笔书写上石的,其他都是以纸本或绢本流传的。

古文:唐太宗裒聚二王墨迹,惟《乐毅论》石本,其后随太宗入昭陵。
现代文:唐太宗搜集王羲之父子的墨迹,只有《乐毅论》的石刻尚在,后来太宗去世时被随葬于昭陵。

古文:朱梁时,耀州节度使温韬发昭陵得之,復传人间。
现代文:朱氏后梁时,耀州节度使温韬盗发昭陵,得到《乐毅论》石刻,才使之复传于世间。

古文:或曰:公主以伪易之,元不曾入圹。
现代文:也有人说此石刻在随葬时,被太宗公主用伪造的石刻调换了,真石刻原不曾入墓穴。

古文:本朝入高绅学士家。
现代文:此石刻到本朝入于高绅学士家。

古文:皇祐中,绅之子高安世为钱塘主簿,《乐毅论》在其家,余尝见之。
现代文:皇祐年间,高绅之子高安世为钱塘主簿,《乐毅论》石刻在其家,我曾见到过。

古文:时石已破缺,末后独有一 海 字者是也。
现代文:此时石刻已破损残缺,其文最末只剩一个 海 字的那一块就是。

古文:其家后十余年,安世在苏州,石已破为数片,以铁束之。
现代文:此后十余年,高安世家在苏州,石刻已破裂为好几片,用铁箍箍在一起。

古文:后安世死,石不知所在。
现代文:后来安世死去,石刻也不知所在。

古文:或云:苏州一富家得之。亦不復见。
现代文:或说石刻流落到了苏州的一个富豪家里,然而也没有人再见到过。

古文:今传《乐毅论》,皆摹本也,笔画无復昔之清劲。
现代文:现在流传的《乐毅论》都是石刻本的摹本,笔画已没有先前石刻本的清劲之风。

古文:羲之小楷字,于此殆绝。
现代文:羲之的小楷字作品,大概到此就绝迹了。

古文:《遗教经》之类,皆非其比也。
现代文:至于《遗教经》之类,则都不能和这幅作品相比。

古文:江南中主时,有北苑使董源善画,尤工秋岚远景,多写江南真山,不为奇峭之笔。
现代文:江南中主在位时,有北苑使董源擅长绘画,尤其精工于秋天雾霭远景的画作,多描写江南的真山真水,而不用奇特峻峭的笔法。

古文:其后建业僧巨然,祖述源法,皆臻妙理。
现代文:后来建业僧人巨然继承董源的画法,都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

古文:大体源及巨然画笔,皆宜远观。其用笔甚草草,近视之,几不类物象;远观则景物粲然,幽情远思,如睹异境。
现代文:大体董源及巨然的水墨画作都应该远观,他们的用笔甚为潦草,靠近观看几乎不似物类形象,远看则景物粲然呈现,寄托幽远的情思,使人如目睹胜境奇观。

古文:如源画《落照图》,近视无功;远观村落杳然深远,悉是晚景;远峰之顶,宛有反照之色。
现代文:如董源所画的《落照图》,近看不见有什么功夫,远观则村村落落邈然深邃悠远,全是一派日落远山时的晚景,远方的峰顶宛然有落日返照的霞光,这正是他的画作的奇妙之处。

人事一

古文:景德中,河北用兵,车驾欲幸澶渊,中外之论不一,独寇忠愍赞成上意。
现代文:宋景德年间,在河北发生了战争,宋真宗想亲自到澶渊前线督战,朝廷内外都不赞成,只有寇准赞成皇帝的想法。

古文:乘舆方渡河,虏骑充斥,至于城下,人情恟恟。
现代文:皇帝与随行车驾刚刚渡过黄河,敌方的骑兵便蜂拥而至,围到城下,宋人一个个惊恐不安。

古文:上使人微觇準所为,而準方酣寝于中书,鼻息如雷。
现代文:皇帝派人暗暗观察寇准在做什么,寇准此时正在中书官署里酣睡,鼾声如雷。

古文:人以其一时镇物,比之谢安。
现代文:人们因为寇准当时能够镇定自若、稳定军心,就把他比作东晋时以处变不惊而闻名的谢安。

古文:许怀德为殿帅。尝有一举人,因怀德乳姥求为门客,怀德许之。
现代文:许怀德在做殿帅时,曾经有一个举人,通过许怀德的乳母说情,请求做许怀德的门客,许怀德同意了。

古文:举子曳襴拜于庭下,怀德据座受之。
现代文:那个举人身着长装在庭下行拜见之礼,许怀德坐在堂上坦然接受。

古文:人谓怀德武人,不知事体,密谓之曰: 举人无没阶之礼,宜少降接也。
现代文:别人以为许怀德是一员武将,不懂得礼仪方面的规矩,就悄悄提醒他说: 接见举人虽然不必从台阶上走到底,但也不能这样,你应该稍微往下走几节台阶去受拜。

古文:怀德应之曰: 我得打乳姥关节秀才,只消如此待之!
现代文:许怀德却说: 我得到了一个通过奶妈说情的举人,只要这样对他就够了。

古文:郑毅夫自负时名,国子监以第五人选,意甚不平。
现代文:郑獬仗着自己小有名气而自负得很,在参加国子监考试时被定为第五名,为此他心里很不服气。

古文:谢主司启词,有 李广事业,自谓无双;杜牧文章,止得第五 之句。
现代文:在给主考官的答谢辞中,竟写出了 功业如同李广,自感举世无双;文章可比杜牧,却只得个第五 这样的句子。

古文:又云: 骐骥已老,甘弩马以先之;臣鳌不灵,因顽石之在上。
现代文:并且还说: 骏马已经老了,情愿让那些劣马跑到前面去;鳌龙已经不灵了,原来是有顽石压在身上。

古文:主司深衔之。
现代文:主考官为此非常忌恨。

古文:他日廷策,主司復为考官,必欲黜落,以报其不逊。
现代文:后来到了廷试的时候,那个主考官恰巧又主持考试,发狠一定要让郑獬落榜,以报复他的出言不逊。

古文:有试业似獬者,枉遭斥逐;既而发考卷,则獬乃第一人及第。
现代文:凡有试卷内容、风格与郑獬相似的,都枉遭贬斥落榜。不久到了发榜时,郑獬却以第一名及进士第。

古文:又嘉祐中,士人刘几,累为国学第一人。
现代文:另外,在宋嘉祐年间,有个叫刘几的士人,多次在国子监考试中得第一名。

古文:骤为怪嶮之语,学者翕然效之,遂成风俗。
现代文:他屡屡写出诡谲险怪的文句,学子们纷纷跟着仿效,一时形成了风气。

古文:欧阳公深恶之。
现代文:欧阳修非常憎恶这种文风。

古文:会公主文,决意痛惩,凡为新文者一切弃黜。
现代文:恰逢由欧阳修来主持考试,于是便下决心狠狠惩治一番,凡是写这种艰涩险怪文章的考生一概不取。

古文:时体为之一变,欧阳之功也,有一举人论曰: 天地轧,万物茁,圣人发。
现代文:因此文风为之一变,这实在是欧阳修的功劳。有个举人在文章中议论道: 天地轧,万物茁,圣人发。

古文:公曰: 此必刘几也。
现代文:欧阳修说: 这个人一定就是那个刘几!

古文:戏续之曰: 秀才刺,试官刷。
现代文:于是戏谑地在其后续写道: 秀才刺,试官刷。

古文:乃以大朱笔横抹之,自首至尾,谓之 红勒帛 ,判大纰缪字榜之。
现代文:还用大红笔把文章从头到尾横涂一道,称作 红勒帛 ,批上 大纰缪 三个字张榜公布。

古文:即而果几也。
现代文:后来发现这个人果然就是刘几。

古文:復数年,公为御试考官,而几在庭。
现代文:过了几年,欧阳修担任廷试考官,发现刘几也来参加考试。

古文:公曰: 除恶务本,今必痛斥轻薄子,以除文章之害。
现代文:欧阳修说: 清除邪恶一定要彻底,今天一定要狠狠斥责这些个轻浮学子,以便铲除文坛祸患。

古文:有一士人论曰: 主上收精藏明于冕旒之下。
现代文:发现试卷中有一个人议论道: 主上收精藏明于冕旒之下。

古文:公曰: 吾已得刘几矣。
现代文:欧阳修说: 我已经找到刘几了!

古文:既黜,乃吴人萧稷也,是时试《尧舜性仁赋》,有曰: 故得静而延年,独高五帝之寿;动而有勇,形为四罪之诛。
现代文:于是就把这个人刷掉了不予录取,可是这个人却是吴地一个叫萧稷的。当时廷试《尧舜性仁赋》,有考生写道: 故得静而延年,独高五帝之寿;动而有勇,形为四罪之诛。

古文:公大称赏,擢为第一人,及唱名,乃刘煇。
现代文:欧阳修对此大加赞赏,将这个考生定为第一名。等到公布姓名时,发现这个考生叫刘辉。

古文:人有识之者曰: 此刘几也,易名矣。
现代文:有认识刘辉的人告诉欧阳修: 他就是刘几,改名字了。

古文:公愕然久之。
现代文:欧阳修委实吃了一惊。

古文:因欲成就其名,小赋有 内积安行之德,盖禀于天 ,公以谓 积 近于学,改为 蕴 ,人莫不以公为知言。
现代文:于是欧阳修也就有了成全刘辉名声的想法。刘辉原赋中有 内积安行之德,盖禀于天 的句子,欧阳修认为这当中的 积 字有类似于 学 的意思,就将它改为 蕴 字,没有人不称赞欧阳修精通语言、改得恰当。

古文:王文正太尉局量宽厚,未尝见其怒。
现代文:王文正太尉为人宽厚有度量,从未见他发脾气。

古文:饮食有不精洁者,但不食而已。
现代文:饮食有不太干净的,他也只是不吃而已。

古文:家人欲试其量,以少埃墨投羹中,公唯啖饭而已。
现代文:家人想试试他的度量,以少许锅灰投到肉汤中,他就只吃米饭而已。

古文:问其何以不食羹?曰: 我偶不喜肉。
现代文:问他何以不喝汤,他说: 我今天偶尔不喜欢肉。

古文:一日又墨其饭,公视之曰: 吾今日不喜饭,可具粥。
现代文:有一天,家人又在他的米饭里弄了点灰,他看到后说: 我今天不想吃饭,可端上点粥来。

古文:其子弟愬于公曰: 庖肉为饔人所私,食肉不饱,乞治之。
现代文:他的子弟们曾向他诉说: 厨房的肉叫厨子给私占了,肉吃不饱,请惩治厨子。

古文:公曰: 汝辈人料肉几何?
现代文:王公说: 你们每人一天该给的肉是多少?

古文:日: 一斤,今但得半斤食,其半为饔人所廋。
现代文:子弟们说: 一斤。现在只能吃到半斤,另外半斤让厨子给藏起来了。

古文:公曰: 尽一斤可得饱乎?
现代文:王公说: 给足你们一斤可以吃饱吗?

古文:曰: 尽一斤固当饱。
现代文:子弟们说: 给足一斤当然可以吃饱。

古文:曰: 此后人料一斤半可也。
现代文:王公曰: 今后每人一天可以给你们一斤半。

古文:其不发人过皆类此。
现代文:他不愿揭发别人的过失都像这例子。

古文:尝宅门坏,主者彻屋新之。暂于廊庑下启一门以出入。
现代文:他宅子的大门曾坏了,管家拆除门房新修,暂时从门廊下开了一个侧门出入。

古文:公至侧门,门低,据鞍俯伏而过,都不问。
现代文:王公至侧门,门太低,就在马鞍上伏下身子过去,什么都不问。

古文:门毕,復行正门,亦不问。
现代文:大门修好了,再从正门走,他也还是什么都不问。

古文:有控马卒,歳满辞公,公问: 汝控马几时?
现代文:有个牵马的兵卒,服役期满向王公辞行,王公问: 你牵马多长时间了?

古文:曰: 五年矣。
现代文:兵卒说: 五年了。

古文:公曰: 吾不省有汝。
现代文:王公说: 我怎么不记得有你?

古文:既去,復呼回曰: 汝乃某人乎?
现代文:兵卒转身离去时,王公又把他唤了回来,说: 你是某某吧?

古文:于是厚赠之。
现代文:于是赠送他不少财物。

古文:乃是逐日控马,但见背,未尝视其面;因去见其背,方省也。
现代文:原来是兵卒每日牵马,王公只看见他的背,不曾看过他的脸;当兵卒离去时又看到他的背,这才省悟过来。

古文:李士衡为馆职,使高丽,一武人为副。
现代文:李士衡为馆职时,出使高丽,一武人为副使。

古文:高丽礼币赠遗之物,士衡皆不关意。一切委于副使。
现代文:高丽赠送给他们的礼品和其他物品,士衡都不在意,一切都让副使去管。

古文:时船底疏漏,副使者以士衡所得缣帛藉船底,然后实已物,以避漏湿。
现代文:当时船底不严密,有些渗水,做副使的人就把高丽送给士衡的丝织品垫在船底,然后把自己所得的礼品放在上面,以防备被渗水打湿。

古文:至海中,遇大风,船欲倾覆,舟人大恐,请尽弃所载,不尔,船重必难免。
现代文:到了海上,遇到大风,船将要倾覆。驾船的人大为恐慌,请求把船上所载的物品全部弃掉,不然船太重,必难免沉船一死。

古文:副使仓惶,悉取船中之物投之海中,更不暇拣择。
现代文:副使仓皇不知所措,即取船中的财物投进海里,也来不及挑选。

古文:约投及半,风息船定。
现代文:约投了一半,风停了,船又稳定下来。

古文:既而点检所投,皆副使之物。士衡所得在船底。一无所失。
现代文:随即点检所投,发现都是副使的物品,士衡所得礼物在船

推荐文章

小学英语1-6年级单词系统分类,快收藏!

1-6年级英语单词系统分类COLOUR (颜色)1. ...

2014初三英语下册第1单元练习题带答案(人教版)

九年级英语Unit 1 Section A同步练习(附...

评论区(暂无评论)

我要评论

昵称
邮箱
网址
0/200
没有评论
可按 ESC 键退出搜索

0 篇文章已搜寻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