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
《李自成》

  几年前在旧书摊上看到一册《李自成》,激起了我的怀旧感,便买了下来。上小学一二年级时,中央台的小说连播中播的就是这,也看过《李自成》的小画册。三年级时则读过松山之战一章。然而如今看全这书的人不多,首先是太长。如果不是在图书馆里见到,大概我也不会看它。图书馆里只有三卷,好像就是三三得九册,算得浩瀚长卷了。第三卷到慧梅之死戛然而止,觉得有些突兀,但也未尝没有道理。后来才知道还有四五两卷。这两卷未曾定稿,姚雪垠就去世,由助手整理出版。这老姚,写书的排场好大,助手就有四五人。

  如今说起历史小说,就是唐浩明,二月河,再加个高阳。唐浩明的《曾国藩》照我看来,不过是史料的串连。上小学时我就看过一本《曾国藩》,那算是历史普及读物,肯定不是唐的作品,只有二百多页,大同小异。而其余部分,在高阳的《红顶商人》,还有从前的《太平天国演义》中也早已看过,唯一的新东西就是康福康禄兄弟,这却只能算是败笔。这是说它的骨是现成的,要说肉呢,既没看到什么精彩的对话,也没什么精彩的场面,整个一流水账,实在算不上创作,也就能唬一唬不看历史的人。要说思想,还不是抄的曾国藩家书?

  二月河的书其实没正经看过,最有名的《雍正皇帝》翻了几回,赶感觉最大的特点就是啰嗦,人物对话幼稚可笑,皇帝们高尚得了不得,没有忍心再看下去。

  上小学时就见过书店里卖高阳的《慈禧全传》,不过从来没有看过,他的《胡雪岩》算得上杰作了,因为电视剧的缘故,大概没人没看过,只是琐碎了点,常常小题大作。

  当年的小说连播,还听过一点凌力的《星星草》,原著虽然没看过,连环画倒是看全了,可惜后来发现所谓捻军不过是群强盗,失去了兴趣。她还写过《少年天子》,当年也有点名气。

  《白门柳》和《金瓯缺》当年也是获奖作品,不知怎么现在就不传了,可见这历史小说时效性也挺强,大概是作者总是想着“结合现实”的缘故吧。另外过去的历史小说总是以讲故事为主,对人物的思想刻画过于简单,笔下没根,结果都是流水账。

  那本号称要得诺奖的《北京法源寺》,大概勉强也算得上历史小说,老实说,我觉得它连《曾国藩》都赶不上。《曾国藩》对史料还有些剪裁,《北京法源寺》却整个就是东拉西扯,再加上人物的冗长议论,除去这些赘肉,不见骨头,大概只能剩下点皮,整个是个水母阴姬。据说“许多史实的精确度在历史学者之上”,那么不知他的史料是从哪里来的?我离开青岛前几个月,曾在书店见过这书,打折到八块钱都卖不出去。我在隔壁书店买了本书,五块钱,心想《北京法源寺》如果折到两块钱,大概会买来翻一翻。

  中国的历史小说,照我看最好的实际上是那些历史学者写的普及读物,与史记一脉相承。例如以前提过的茅海建《天朝的崩溃》,再如《万历十五年》,都算不上严格的历史,因为作者的臆测太多,议论也不很精密,倒有几分小说的意思,读来比那些小说有趣多了。

  因为时代的原因,姚雪垠把李自成写成了高大全,每次读到农民军都肉麻得赶快翻过去,但是一写到明朝官吏皇帝,真个是笔力陈雄,洪承畴、杨嗣昌、左良玉都是如见其人,他对那些封建士大夫的了解还是很有认同感的。当然他也并非不了解农民——从他的早期作品中可以看出他的了解——只是不得不避开“我方”的缺点而已。松山之役,开封之战,都是精彩绝纶,我再没见过中国有第二个人对大场面有这样的控制力。所以我说余华等人很弱,这帮人根本就没有基本功,淡而无味。

  只是他前面把李自成写得太高大,后面对他的速朽就难以自圆其说,这大概也是最后两部难以定稿的原因。潼关之战消灭孙传庭是李自成成功的关键,没写这段实在可惜。省事的办法,不必写进军北京,写到消灭孙传庭结束就可以自圆其说。农民起义从来没有成功过,他的失败是由他自身的缺点决定的,所以如果要留下最后两部的话就只好把前面的李自成重新写过。只是老姚已死,后两部还是要印出来养活这一大堆人,所以就有了早早说的虎头蛇尾,但我看这不是老姚能力不够,虽然遗憾,但不得不说他厉害。

推荐文章

【中考物理一轮复习攻略】中考物理的解题技巧

中考习题浩如烟海,模型花样翻新,可谓五花八门,学生在练...

读书·书单:《一个背叛日本的日本人 》作者:松本清张

基本信息书名:一个背叛日本的日本人作者:松本清张标签:...

评论区(暂无评论)

我要评论

昵称
邮箱
网址
0/200
没有评论
可按 ESC 键退出搜索

0 篇文章已搜寻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