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禺的“社会”解读

曹禺的作品历来聚讼纷纭,在对曹剧的评论与研究中充满着洞见, 也包含着误读 综观七十年来的曹禺评说,不难发现 社会 是评说曹禺的关键词。但曹禺的关切点恰恰不是社会,而是人。曹禺是寂寞的。对于《雷雨》,曹禺说: 我并没有明显地意识着我是要匡正, 讽刺或者攻击些什么也就是说, 从一开始他就并不准备通过作品表达某种社会关切,实际上他写的是一首诗,一首叙事诗 固然有些实际的东西在内( 如罢工等) ,但决非一个社会问题剧。曹禺钟爱《雷雨》的序幕和尾声,甚至愿意为了演出这两部分而删减四幕正剧序幕和尾声。恰恰是把雷雨推到时间上非常辽远的处所,拉开了时间,也就拉开了和社会问题的距离, 让观众更切近他的本意。《日出》也是常被误解的。褒之抑之,往往是从社会着眼,而不顾曹禺所强调的生活的铁一般的真实和一样的残忍。他对人们试图删去剧本的第三幕难以接受,第三幕又得被删去的命运。这种挖心的办法,较之斩头截尾还令人难堪。率尔删除,这确实是残忍的。第三幕是作者用心最多的部分,这恐怕不只是素材来之不易,而是第三幕是最体现人世的残酷和温情的部分,更寄托着作者对锁闭在黑暗里的人的悲悯和对这黑暗有着温暖的关心的人的敬意,曹禺说它是最贴近我心的。《原野》被误解就更多了,不论是把它归为最失败的一部作品,还是认为反映了农民的反抗,恐怕都忽视了曹禺精心营造的冲不出的心灵炼狱的残酷。《北京人》也未有多少明确的社会意识,即便曹禺后来说《原野》要表现受尽封建压迫的农民的一生和逐渐觉醒,《北京人》中瑞贞和愫方是去了延安,恐怕都是特定语境下的追认,因为在《原野》和《北京人》的文本中并没有这么清晰的社会历史逻辑。在现代,有着“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情怀的中国知识者一直努力把家国忧思置放在心头,国家社会问题的解决也被看做是人的生存问题解决的前提。社会是近现代知识者重要关切的,这种关切构成了大多数知识者思考和评判文学的前理解。但曹禺是独特的,他关注的往往不是社会,而是人,是形而上的哲学意义上的人和人的生存困境,这种困境是非时间的永恒的困境。从社会角度解读曹剧,可能会深具洞见,也可能遮蔽了曹剧更深刻的内涵和更深厚的意蕴。

(《福建论坛》,韩明港)

推荐文章

初中化学酸碱盐的特性

新一轮中考复习备考周期正式开始,贤知助手为各位初三考生...

读书·书单:《大象(短经典) 》作者:斯拉沃米尔·姆罗热克

基本信息书名:大象(短经典)作者:斯拉沃米尔·姆罗热克...

评论区(暂无评论)

我要评论

昵称
邮箱
网址
0/200
没有评论
可按 ESC 键退出搜索

0 篇文章已搜寻到~